班级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小团体,加强对班级小团体的管理是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对小团体引导、管理得好,会有力地促进班级管理。反之,则会妨碍班级正常秩序的确立。

一、小团体在班级中起的作用

第一,积极作用

小团体虽然多是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但它可以成为团体成员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小团体内的成员往往会有交流真情实感的机会,倾诉彼此之间的遭遇和困难,从而使情感有某种归属和寄托之感。在积极的小团体中,同学的友谊以及真诚的爱可以帮助自己摆脱苦闷和彷徨,从而弥补了正式群体的不足,也拓宽了学生的交往渠道,使学生多种多样的需要能够得到更自由、更广泛和更充分的发展。这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以及参与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都大有好处。如果教师引导得法,还可以使这些小团体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正确引导学生,团结学生,促使它们积极上进,也有利于班级奋发上进风气的形成。

第二,消极作用

班级中的各种小团体也正因为是自发产生的,从而使他们的团体目标常常与学校、班级的整体目标不协调,甚至有相当程度的差距,给学校、班级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干扰。这种干扰特别是当一些小团体意识到学校、班级整体目标会限制、影响到本团体利益的时候尤为明显,他们会从小团体的利益出发,阻碍、破坏学校、班级整体目标的实施。

而在日常行为中,小团体一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在团体中的约束力比较强,但是缺乏理性思维,带有较强的盲目性。这对于执行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常规都带来不利的、对抗的一面。极易在班级各种活动中导致不团结、纪律涣散,打架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发展下去,还有可能被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教唆利用,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有效对班级中小团体进行管理

班级小团体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但是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以及对班级的交往、人际关系,甚至班级的班风、集体舆论都有着不应低估的作用。发挥积极的小团体的作用和加强对消极小团体的引导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手段。

第一,深入调查,了解情况

班主任对小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掌握小团体中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校内外活动、交友情况及家庭情况等,认真研究小团体的核心人物、团体的存在形式等,对小团体及其成员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调查了解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谈话法、家访法、问卷法等等。特别是刚接一个新班可以采用问卷法,设计一种由小团体成员自行填报的调查表,填报内容分别为“吸引”、“不关心”、“反对”三类。要求群体成员回答:他们在群体内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愿意或不愿意和谁在一起。根据谈话和调查表中收集到的资料,可绘制出“群体或成员关系图”。

第二,引导和改造小团体

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小团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和抑制它们的消极作用,就要积极引导、改造小团体,使之符合学校和班级的管理要求。

1.帮助树立正确的团体目标。

班级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小团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团体目标。这些目标对于学校、班级整体目标来说,有的基本一致,有时则表现出比较大的偏离。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小团体不同的特点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强化与学校、班级整体目标的一致,消除对立的一面,使之接近或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2.与小团体成员加强情感交流。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各种小团体,尤其是那些由差生组成的小团体,常常影响班级纪律,形成不良风气。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接近他们,多谈心,多加强情感的交流,多给他们理解、体谅、关心、信赖和尊重;使他们不再与班级对立。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施教正面影响,就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利用良好风气带动后进生进步

教师可以顺应小团体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并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使小团体成为一种管理力量。比如有的小团体比较团结,我们可利用其中的正面积极分子去影响小团体中的一些落后分子,这在品德教育和各项活动中都会起到正式群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4.思维换位,进行角色转换

小团体中的领袖是在成员中自然形成的,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但他们大多是能力较强、经验较多、有较强的实际影响力的人,我们可以适当重用小团体中的这种领袖人物,让他们担任班级或者少先队组织的干部,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启发他们的上进心,通过角色转换,团结一批人,带动一批人。

5.对团体的组织形式和人员进行适度改造

适当地改造小团体的一些弱点和毛病也是促使小团体进步的一个好方法。改造的方法一是改变人员结构,使原来的群体关系发生变化,形成不了组织核心;二是约束行为,配合学校常规管理,明确纪律,限制不良行为的蔓延和发展。

第三,组织积极健康的团体,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又是转变差生的良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健康群体,强化集体的凝聚力,来代替、引导小团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健康有益的班集体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才能,从而加强集体观念。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科小组、书法、棋类、无线电测向等兴趣活动中增长知识才干,增进友谊,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避免自发群体的消极作用。

第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共同管理小团体

学生小团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态度的相一致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不仅仅在校内。因此,对学生小团体的管理,必须采取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要做好小团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发挥他的长处,引导他在小团体中起好作用。校外,要常与家长联系,比如可以建立家长联系簿,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同时,可以引导利用小团体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注意活动内容的安排及方法上的指导,使小团体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总之,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我们对它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要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其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健康地成长。这正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