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渭南市临渭区启动 “课题促进工程”,确立了“开展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的教研思路。三年来,“课题促进工程”顺利开展,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临渭教育正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行政推动:“课题促进工程”全面开展的根本动力

行政推动是开展业务活动的先决条件,临渭区教育局在行政推动方面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课题研究“一把手”工作制。成立了局长任组长的“课题促进工程”领导小组,将课题研究确立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全区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局领导班子和股室负责人都是区级重点课题行政主持人,而且有自己的包联学校,学校校长是学校课题研究的第一责任人。区教育局定期召开校长专题汇报会议,研究解决共性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了“三室联动”的课题研究管理体制。该区在区教研室设立“课题促进工程”办公室,作为课题研究的业务设计和指导部门,把区教育局教育股作为课题研究的行政推动部门,把督导室作为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估部门,建立了“三室联动”的课题研究管理体制。

三是组建区校两级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团队。该区以区内特级教师、省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体,隆重召开动员大会,组成了“课题促进工程”专家指导团,形成了区级课题研究专业引领力量。各校也选拔骨干教师充实到教研管理岗位,承担学校课题研究的业务指导任务。

四是确定不同学校的课题研究重点。该区要求“质量工程实验学校”、“教育科研明星学校”和“区级基地学校”必须申报市级以上的规划课题,一般规模的中心小学、初中和各高中必须申报区级课题,其他完全小学要有校级核心课题,一些规模较小、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教学点要以中心校为单位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和专题研究。

五是提供课题研究的经费保障。临渭区每年设立专项经费20万元,用于薄弱学校和基地学校图书资料配备,以及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的奖励。同时要求学校也要按照不低于5%的标准设立专用经费,满足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

专业指导:“课题促进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推手

专业化的指导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临渭区教研室在专业指导方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编写课题研究材料。在课题研究起步阶段,临渭区教研室编印了《课题研究指南》,向教师介绍课题研究的方法,向学校推荐合适的选题。将骨干校长外出培训的感悟汇编成《心灵的悸动》和《它山之石》两本册子,为教师实践操作提供借鉴。同时,还将每年课题研究获奖成果分学科编成文本集,供教师交流学习。

二是举办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班。2010年以来,临渭区教研室先后5次组织专家报告会,主题涵盖“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方法”“省课题带动战略”“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管理”等内容,全区校长、教研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核心成员从中获得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临渭区教研室还安排教研员组织了6次教研骨干培训,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的转型趋势、学校教科研活动的管理、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等,增强了学校课题研究团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提高骨干校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策划能力,组织骨干校长和教研员赴浙江培训,整理了“有效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观察技术”“课例研究”等专题对教师开展了专题培训。另外,一些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国内特级教师、知名专家、高校教授等来学校为教师作培训。系列培训活动整合了各种资源,打造了专业引领队伍,培养了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满足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是规范指导课题研究过程。在选题上,临渭区2010年秋季制订了《课题选题的十二条要求》,指导学校选题。2011年秋季,区教研员指导学校根据《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选题,新年度的课题趋于“小而实”,更加切合教师实际。在立项上,组织了区级课题立项论证会议,专家组根据课题负责人的课题方案解读情况,对课题假设、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区教研员还参加区级课题开题会议,分别从管理和学科的角度提出建议,提高了课题实施过程的实效性。在实施上,2010年底,区教研室总结推荐了“提出对策、形成设计、课堂验证、对策调整”的课例研究模式。2011年4月课题研究现场会前,区教研员深入相关学校,指导课题组从问题出发,制订有效策略,选择典型课例,进行实践验证,组织课后研讨;活动中,区教研室组织全区骨干教师观摩,教研员结合活动案例作点评,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模板。在结题上,区教研室加强了结题论证和实际考查两个环节的指导。论证环节由专家组根据结题报告和答辩情况,对课题的总结提炼提出改进意见;实际考查采用查阅资料、师生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进行,专家组进行现场指导。

四是整合资源提升课题研究水平。先后组织包联学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现场会、课题研究基地学校现场会、“高效课堂”研讨展示活动等,加强校际之间的业务交流。还建立了网上交流的广阔平台,区教研员建立了27个学科QQ群,共有2300余名学科教师参加,全区各校建群103个,参与教师达到5000余名。

强化管理:“课题促进工程”规范实施的基本保证

一是完善课题研究管理的各项制度。修订了《临渭区教研教改课题管理办法》和《课题研究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各校也完善了各种制度,规范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是坚持课题研究工作月报告制度。要求学校按月填写课题研究月报告单,上报本月工作进展、典型做法、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等。区教研员有针对性地调研,每月下发课题研究工作简报,介绍好的做法,指出存在问题。

三是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区教研室定期组织基地学校校长汇报课题研究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先后组织课例研究研讨会、高效课堂研讨月活动、课题研究交流观摩现场会、课题研究推广应用实践月等展示活动,促进学校课题研究活动的常规开展。

整体提升:“课题促进工程”深入开展的必然结果

“课题促进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学校教研、教师发展、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系列变化。

校长的教研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校长积极参与问题调研和课题筛选,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上示范课,指导课题实施和结题工作。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不断更新教研设备和器材,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校长和班子成员参与教研的时间大幅增加,学校用于教师培训和科研活动的经费支出比例大幅提高。

教师的教研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教研活动逐步打破“主题不明确、话题不集中、研讨无共识,问题无对策”的局面,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由不愿说到愿意说,由不会说到会说,由会说到说好,研究潜能被激发,教学经验被激活,专业知识被扩充,参与各级科研成果评选活动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学校搭建起教师成长的多样化平台。在课题研究中,一些学校纷纷建立有助于教师个人反思的多样化平台。一是举办校刊、校园网站,展示教师个人优秀研究成果。二是组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活动,使同伴之间的研讨交流更加常态化。三是注重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固化与传承,整理了系统的优秀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为校本培训提供教材。

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题研究逐步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过度的不当的“教”正在淡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逐渐凸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步规范了课堂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开始由无形走向有形。教师课堂观察与评价更加客观,更有针对性。

教师科研成果数量显著增多,质量明显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区推荐的13名教师全被命名为省级教学能手,16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奖。2011年基础教育成果评选中全区有9项成果获省级奖励,126项获市级奖项。其中市级获奖的文本类成果有9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