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你把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样的真知灼见让我们的耳目为之一新。爱翁语重心长的感慨中所“忘掉的”是什么呢?是那些无用的、少慢差废的东西,也就是失败的教育。“剩下的”又是什么呢?是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不断探究来的有用的东西,也就是成功的教育。这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极力倡导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反观当前农村小学的科学课教学,我们不能不为这一伟大的论断拍案叫绝。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失去这个源头,科学的大海便会干涸,农村科学课教学也概莫能外。当我们面对那些“孤陋寡闻”的农村小学生为科学课本中那一幅陌生的图片而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农村生活的海洋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当我们为师资的缺乏,教育经费的匮乏,教学设备不足而愁眉不展时,我们可曾知道,农村小学生的身边、家里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本身不就是一座座的天然实验室吗?当学生们欣赏那雨后美丽的彩虹进而联想到科学课本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太阳的颜色时,他们能不心潮澎湃吗?当学生们从第一日的日出到第二日的日出这熟视无睹的自然现象中明白了自己已经“坐地日行八万里”时,他们能不自豪吗?啊,那让人望而生畏的、普通人遥不可及的、高精尖的科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将过去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的高明之处。这是一次质的飞跃,而并非词语的简单置换。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农村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最终要通过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来证明。当孩子们在饭前给爸爸妈妈讲解食物与人体的密切关系并不再挑食、偏食时,当孩子们自觉地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当孩子们自己造出一只小船并使之航行于渠水中时,当孩子们郑重其事地向大人讲解若干个“为什么”时,当孩子们不再躺下看书看电视时,科学与生活已经水乳交融了,我们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发现、体验的开放式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时,我们的欣慰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我们向学生们投去的一个个赞美的眼神,深含赞许的手势,发自肺腑的激励,充满自信的微笑,更会使学生终生难忘。

科学需要不断地探究,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核心。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的八大报告中指出,既要鼓励科学创新又要宽容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为在科学探究领域中,证明与证伪同样都是重要的,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都是在无数次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我们小学的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对农村的小学生更不能求全责备。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隐藏的价值,既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白日做梦”,挑战权威,又要允许学生分阶段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传统观念认为,蜜蜂的嗡嗡声来自于翅膀的煽动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们的小学生不迷信权威,通过长期观察对其结论进行了证伪。他们发现,入巢的蜜蜂翅膀没有煽动,照样发出了嗡嗡声,从而得出了蜂鸣声来自于翅膀下特殊的发声部位,这正如飞机的轰鸣来自于翅膀下的发动机。

没有科学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无理的民族,没有科学创新能力的国家是落后的国家,没有科学创新理念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科学创新意识的教师是落伍的教师。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学强国乃是重中之重,科学教育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命运,更是我们科学课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当我们农村小学生将科学理念从自发到自觉地融于生活并不断探究之日,才是我们广大科学课教师会心一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