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牛拉鼓起源于我国三秦大地关中腹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曲调和专门的动作。如今的牛拉鼓已由过去的战争和祭祀功能逐渐向健身、娱乐、教育功能转移。

[关键词] 咸阳牛拉鼓 历史渊源 体育价值

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咸阳牛拉鼓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关于咸阳牛拉鼓资料。

2.就地调查法(图书馆,牛拉鼓鼓舞艺术团,群众艺术馆)

3.逻辑推理归纳分析法

咸阳牛拉鼓的起源

1.牛拉鼓的由来

牛拉鼓是咸阳有较大影响的民间庆典鼓舞表演形式。它扎根咸阳,威震关中,被誉为“秦之魂”,是当地民间社火鼓乐蜕变发展而来。牛拉鼓,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因鼓之大,不便抬移,非用车载牛拉不可而得名。《诗经·大雅》中曾有“贵鼓维庸”的记载。“贵鼓”即是大鼓。古时打仗,也以鼓为号,指挥作战,故有“一鼓作气”、“鼓舞斗志”、“击鼓前进”之说。牛拉鼓除周围饰以龙凤呈祥的大鼓之外,还辅以数面小鼓、马锣、大锣、螺号和少则四五十副,多则二三百副的铙钹,再配以数十名绑子和绞子伴舞。

“据东周列国志”一百零四回描写:“秦俗:农事毕,国中纵倡乐三日,以节疲劳。凡百戏任人陈设,有一长一艺人所不能者,全在次日施逞”。古代之百戏就是现代社火的前身,正月十五耍社火热闹三天的风俗,两千年以前已在陕西盛行了。 另外,在乾陵、昭陵发掘展示的文物中有大批乐舞壁画和乐舞俑,其中有击鼓、击铙、击铃、吹埙者等。以上历史文物说明秦汉以来,关中一带的锣鼓乐和鼓吹乐已十分盛行。

2.牛拉鼓的表演形式

可分为三部分:“乐曲”以关中民间祭祀庆典鼓乐为原始素材,构成“什样锦”套曲曲牌,是关中秦、汉至今唯一一套完整留存民间的大型鼓乐套曲,含四个鼓头,四环花样,四大主调,三种过门,两种停鼓,整体风格浑厚凝重,大起大落。

“鼓舞动作”吸收传统舞蹈中的“十二花”和民间杂技绝活,形成“六招八十八式”,即“鼓、榔、槌、舞、跑、跳”六大套路,八十八套动作,如“霸王背鞭、大鹏展翅”等舞蹈动作及造型。 “组合规距”根据舞台、广场、游行不同场地要求,可组合大、中、小不同的阵势排列,但始终重视庆典锣鼓主次分明、众星捧月的秩序和气氛。

咸阳牛拉鼓的价值

咸阳牛拉鼓,一种扎根于古都咸阳及关中这块历史与文化厚土之中的生命群的性格、气质及其文化心理的形象解说和宣泄。“牛拉鼓”是埋藏于地底下的秦砖汉瓦的声音;是方方正正,稳稳当当的西安古城墙的声音;是宽宽畅畅、四通八达关中大道的声音;是高可触天、粗可数围的渭北白杨与旱槐的声音;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汉诸侯墓三千武士的声音。是真正的大秦之声,庆典之韵!

1.牛拉鼓的功能

(1)娱乐功能

经常在节假日或各种庆典活动中看到牛拉鼓的宏伟场面,“咚咚咚咚”、“锵锵锵锵”、“呜呜呜呜”声音,消除了疲劳,放松了心情,增添了激情和活力。表演者在自身动作中感受着自我的力量、气质、神韵。内情外化的表达和宣泄,获得精神和肌肉的美感。尤其是牛拉鼓的娱乐功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它不仅可以自娱也可以娱人,牛拉鼓有很强的表演性和煽动性,不同年龄的人在观赏时,易于产生同一心灵感应的雅俗共赏和审美效应。它的表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表演功能

牛拉鼓西北四大名鼓之首,阵容雄伟宏大、艺技绝伦,行家称之为“关中一绝”。表演时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四五百人,动作“刚”、“稳”、“逸”、“狂”。“刚而不蛮,逸而不浮,狂而不乱,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风格。1957年,牛拉鼓参加西北五省(区)文艺调演进京表演;1957-1960年,连续四次参加陕西省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989年9月,国际旅游日和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秦参演。中央电视台“祖国各地”和“田野” 栏目组分别摄制专题片《咸阳人的风采——牛拉鼓》和《黄土地的声音》;2001年牛拉鼓被省政府指定为进京参展节目;2006年,电视片《咸阳牛拉鼓集锦》又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电视“星光杯”;2010年9月咸阳牛拉鼓鼓舞艺术团参加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大赛获“铜鼓王”奖。因此,牛拉鼓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具有很高的体育锻炼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3)宣传的功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除每年节假日外,企业、公司的开业庆典,大型活动、运动会的开幕式,都离不开牛拉鼓的助兴扬威。牛拉鼓为咸阳的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旅游事业,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

(4)教育功能

牛拉鼓作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事牛拉鼓活动,不仅是动作技巧和身体素质,意志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

2.牛拉鼓的社会价值

(1)牛拉鼓的健身价值

健身价值即是人体身心健康的价值。毛泽东提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质强弱是关系民族兴亡的重要因素。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是身体运动越来越重要。

健身价值主要表现:

1)牛拉鼓人数较多,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动作豪放,神态丰富,历史悠久,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极大地培养人们的兴趣、爱好,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牛拉鼓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体魄,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协同合作的能力。3)能够丰富社区和乡镇文娱工作的开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意义认识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锻炼人群不断在扩大,牛拉鼓正好满足了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的精神需求。4)根据自身的状况,调整运动量,灵活机动。它的简单实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人健身需要,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成为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广泛推广和普及的运动项目。5)牛拉鼓主要是身体参与活动,动作技巧要求高,在运动中伴随一定的负荷,长期坚持,有助于提高人体机能和体质,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牛拉鼓动作的晃手快,转身急。跳跃适度,稳抛稳接,鼓舞者在动作的转折中,运用腰、臂、手、腕、头、眼神,在千变万化的姿态中形成了和谐自然的表演和威武飘逸的形象美,能促进速度、柔韧、灵敏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

(2)娱乐审美价值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的快节奏,常处于紧张状态,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牛拉鼓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忘却疲劳及烦恼,通过优美的动作展示自己的姿态美,从而获得大自然与身心的和谐,得到无限美的享受,并产生愉快的情绪。

3.牛拉鼓的社交价值

牛拉鼓为个人的交往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也充实了现今人们高级情愫的功能。牛拉鼓的练习是在比较大的开放空间、直接相互交往中进行,练习过程中,相互切磋技艺、传递技巧、默契配合、协调合作等,有助于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克服心理障碍、丰富个人情感。牛拉鼓作为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呈现明显的社交功能。

咸阳牛拉鼓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咸阳牛拉鼓社”处境危急,各界有识之士呼吁强烈,迫切要求对其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如不加紧抢救保护,“咸阳牛拉鼓”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在短期内濒危消退,那将对国家民俗文化是一大憾事。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乏,为生计经商,活动人员速减。

2.面临城市拆迁,鼓社社址(在郑志文私人家里)临危。

3.无训练场地,后备艺人匮乏。

4.固定资产破损严重,活动道具笨重,出行极难。

咸阳牛拉鼓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咸阳牛拉鼓以旧咸阳老西街为基地,流传影响咸阳市周围部分村社、机关、工厂,其锣鼓艺术均被视为咸阳牛拉鼓的流脉。

郑志文是咸阳牛拉鼓唯一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加强对郑氏家族牛拉鼓艺术的保护,是牛拉鼓保护工作的关键。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结论与建议

纵观历史发展,咸阳牛拉鼓经过了“秦川牛—铁牛(手扶拖拉机)——大卡车——独轮推车”。曲目由口口相授到现在的“什样锦”,郑志文老人继承和创新牛拉鼓,对牛拉鼓的基本乐调套路等固定动作进行了革新和发展,系统整理了牛拉鼓的全套鼓乐曲,创新了牛拉鼓的舞蹈动作。这是陕西体育文化宝贵资源,只有对传统的体育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形成“文明”“ 健康”“和谐”“大众”为社会基础的发展态势,才能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咸阳牛拉鼓艺术团[J].锣鼓视界,2012,1.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M].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2005,10.

[3]陕西地方志丛书,渭城区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7.

[4]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1.

[5]谷玉梅,李开方,梁挺.陕西民间鼓舞博览[M].杭州出版社,美国华文出版社,2010,8.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