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之一,已成为高校除教学、科研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之后的第四大职能[1]。中国学者陈学飞把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要素归纳为六个方面: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2]。而全英文授课作为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举措之一,也越来越引起教学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2011年5月~10月,我校外科学教研室在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外科学》课堂教学期间进行了全英文授课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做法和体会如下:

重视开课前调研,制订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

开课前教研室对所有教员和学员进行了有关“全英文教学”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对全英文教学的看法、对全英文教学的建议等。结果显示:师生均认可这一教学方式,但对教学效果信心不足;一致认为全英文教学是手段,在学好外科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外语水平是目的;学员们以往所学是公共英语,存在专业词汇量少的问题;因缺乏与课程标准相近的全英文教科书,故由各位主讲教员在课前编写章节讲义(配大量插图)和词汇表并装订成册,便于学员预复习;鉴于教员缺乏合适的教师用书,课前下发美国原版教材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科学出版社《外科学》双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双语教材第24版1~5卷供教员备课和书写讲义参考。

重视教员试讲,确保授课质量

八年制授课教员共计44人,85%以上有出国留学经历,有些甚至在国外工作和生活10余年,这些均是开展全英文授课的有利条件。但由于以往教学过程中运用英语较少,因此可能部分人在口语表达方面不很确切,加之长时间的唱主角,语法问题、专业词汇的英文释义、语音、语调均不能保证绝对的准确无误,但这恰恰是教员必须做到的,为此教研室课前安排所有教员进行全课时试讲,除外科学专家、精品课教员听课外、专门邀请英语教育专家到场,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了授课内容的准确性。

随时征求意见,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我们采取随时征求意见、师生中期座谈、课后下发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员们对所授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对该教学模式的建议。做到:边授课、边反馈、边总结、边改进,有效地保护和激发了学员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员们希望课件中个别关键词语用中文标注,课后择时用中文串讲章节核心内容,多使用一些模具或操作演示,引入恰当的病例教学、为学员下发的词汇表标注音标等,教研室均予以采纳,保证了教学效果的稳定提高。

开展讨论式教学,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

为培养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个别章节采用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讲评三个环节。以肝癌教学为例:教员承担导演和编剧的角色,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英文资料并下发学员,再将学员分成六组,分别负责介绍病史、肝炎与肝细胞癌、造影材料管理、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案等,六组学员分别就负责介绍的项目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课堂上教员对疾病知识简要介绍后,引出病例,由六组各派一名代表依次上台使用课件陈述相应教学内容;最后教员就学员们的发言进行讲评和总结。在讨论式教学中,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但由于课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因此不便于广泛应用。

完善中英文网络课程,为学员预复习创造条件

五、八年制《外科学》课堂授课期间(五年制中文讲授、八年制英文讲授),对所有教学内容均进行了全程实况录像,并以三分屏的形式上传至校园网网络课程,以方便学员们预、复习。

问题与对策

由于英语教学采用的是公共英语,存在专业英语词汇量不足问题,因此增加了学员们学习《外科学》的难度。另外,课程安排太密集,春季学期不足六周的时间授课72课时,而且同期还在全英文讲授其他科目,因此学员们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有限,好在随后的暑期放假使学员们有较多的时间强化学习,从而弥补了这一缺陷。其次,缺少与课程标准内容贴近的教科书。

本次教学提示: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列入国际化的教育标准;学员入学后除公共英语外,还要加强医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增加英语学习的课时;建立广泛意义上的英语角(提供场所,增加经费,英语教员、基础课和临床课留学归国教员、外籍教员参加),训练学员们的听说交流能力;基础课期间选择部分科目进行全英文授课试点并增加增加教学课时;有计划选送优秀教员去国外医科院校参加教学培训,熟悉国外名校的教学模式;按照国外经典的教科书编写课程标准或按现有课程标准编写配套教科书。

参考文献

[1]邱少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诉求[J].成人高等教育,2011,6:34.

[2]姚兰芝.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下的课程衔接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50.

[3]陈英杰,曲晓娟,刘超等.“激发”在讨论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医学教育,2003,3:32.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