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根据跨栏动作结构设计和优选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并选取一定运动水平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后对两组成绩和一些运动学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数理统计学分析,确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表明,根据动作技术结构优选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可以使训练效益最大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快速改善运动员成绩,但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效果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动作结构 核心力量 110m栏

前 言

随着110米栏新技术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核心力量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人们认识到110m栏的速度力量是人体多种肌群协调作用的结果,具有专门的动作结构和相应的发力特点。因此所设计的核心训练方法一定要与专项技术动作相结合,这样才能把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通过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运动成绩表现出来,如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力量训练手段,并使获得的力量素质转换到提高运动成绩中是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本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田径选项班的2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前所有实验对象没有受过专门110m栏训练。实验前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配对分组,两组情况见表2-1。

表2-1 实验前学生测试指标对照表

2.实验方法、内容及过程的控制

通过专家座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确定两组力量训练方法,实验采取优选组合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力量训练方法。为降低外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期间两组准备活动、训练时间、组数、运动负荷尽可能一致,两组只是力量训练的手段不同,实验组采用的是优选的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对照组采用的以杠铃负重为主的力量训练手段。具体安排为进行15周的专项训练,每周训练3次。

实验后实验对象的110m跨栏成绩、技评和高速摄像同时进行,成绩为手记时,采用两台美国Pulnix公司TM—6710CL高速摄像系统进行三维定点拍摄,第1台摄像机与跑道线垂直正对第五栏放置,第 2 台摄像机与跑道约成 45°角对全程进行拍摄。机距 20 m,机高1.25 m,用每秒 120 幅的拍摄频率进行拍摄。使用美国Ariel公司APAS运动分析系统对所选研究对象的成功动作进行解析,在解析过程中均采用Ariel人体模型进行解析,运用Digitize数字滤波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两组110m栏成绩和技评的比较

比较看出,实验后两组的技评成绩和110m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组成绩、技评分别提高了4.14秒和14分,对照组的成绩、技评分别提高了2.47秒和7分。说明两组练习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和技术评定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采取优选核心力量训练手段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这可能是由于根据动作技术结构设计的核心力量联系对动作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不同引起的差异,也可能是力量整合提高的程度不同应起的差异。说明实验组所采取的手段可以较好的改善和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技术的掌握。

2.实验后两组若干运动学参数的比较分析

(1)起跨攻栏技术的运动学指标分析

从起跨腿攻栏有关技术参数表可以看出,在起跨腿攻栏阶段,实验组起跨腿着地瞬间着地角较大,说明实验组中心起伏不大,说明实验组在过栏技术过程中整个身体重心尽可能向前,从而增大制动角,使地面的冲击力减小,从而尽可能减少攻栏速度时水平速度的损失,同时起跨腿支撑阶段时间小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实验组时间损耗小于对照组。从而有利于速度的传递和积累。对照组起跨攻栏阶段,起跨腿着地瞬间身体着地角较小,表现为整个身体重心滞后;使地面的冲击力增大,从而损失攻栏速度。实验组起跨角较小,说明实验组重心更接近栏架,有利于降低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使身体重心的积极前移,快速攻栏。

(2)腾空过栏技术的运动学指标的比较

比较后可以看出,实验后两组在在腾空阶段躯干前倾幅度存在差异。实验组躯干与摆动腿折叠充分,实验组躯干前倾幅度大。间接说明实验组的技术掌握比对照组好。实验组腾空阶段重心水平位移比对照组大,说明实验组栏上技术好于对照组,起跨距离、下栏距离两组美哟与显著性差异,但是实验组从数据上看技术动作符合现代110米栏“远起跨,近下栏”的特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15周实验后实验组技术好于对照组,这也和技评成绩相对应。

(3)支撑腿蹬离地面瞬间某些运动学指标的比较

比较可以看出,两组在下栏着地阶段摆动腿着地瞬间着地角没有差异,但蹬离地面时蹬地角存在差异,对照组小于实验组。而现代跨栏跑技术要求下栏时摆动腿的着地角角度为78°左右,下栏支撑时着地腿膝关节伸直,蹬离时蹬地角约为 60°左右,实验组较好得保持了蹬地角,从而保持较高的身体姿势和身体重心高度。两组起跨腿着地瞬间和垂直支撑时的膝角都是为 180°,这符合下栏支撑时着地腿膝关节伸直,以保持较高的身体姿势和身体重心高度的要求。但对照组蹬离地面时膝关节屈曲缓冲幅度较大,这直接造成蹬离角偏小,支撑时间延长,造成过多的速度损耗。

3.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的分析

(1)实验组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训练理念上创新

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结果,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目前核心力量训练已应用到各个项目。实验组更新了力量训练理念,核心力量训练根据运动链理论,将110米跨栏跑看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链,参与动作完成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则是链上的一个环节,技术动作是依靠动量在各个环节间的传递实现的,核心力量就是动量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训练突出了提高力量的传递、协调组合和控制肌肉能力的特点,强调全身整体性的、多肌群在多个维度内同时参与运动的新理念。

(2)实验组核心力量训练设计创新

实验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法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的不足,借助外部专门器材和锻炼方法,使运动员所获的传统训练力量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核心力量,这种转化机制加强了深层肌的募集和兴奋能力,有利于提高肌肉间的协调、灵敏和平衡能力,这对于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爆发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做出了补充。

实验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过分强调了某个特定肌群的力量的发展,而忽视了整体链接效益的提高,只有合理分析110米栏动作技术特点,合理利用杠铃和其他力量训练手段,结合专项技术动作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杠铃练习效果较快地转移到专项所需力量素质。尽管传统力量练习存在多种不足,但作为训练手段,仍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在练习的安排和使用上必须突出专项技术特征。

结论和建议

1.实验结果初步表明: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根据110米跨栏项目动作结构特点选取核心力量训练手段是可行的和有必要的。对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技术的掌握是有效的。

2.实验组所采用的训练手段从目前110m栏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动作结构出发,满足训练手段要符合专项技术及用力形式的要求,在动作方面、动作用力顺序、肌肉神经调节方面与专项特点一致或相似,符合训练专项化和科学化的要求。

3.优选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可以使训练效益最大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快速改善运动员成绩,但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效果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本研究仅探讨了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对受试者专项成绩和技术的影响,如何将这些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练习对于不同运动水平的受试者的差异程度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5.本研究仅仅以体育专业选修课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水平运动员影响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南仲喜等.田径运动速度力量训练理论及方法探析[J].体育科学,2002,3.

[2]王保成等.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3]陶宏军.刘翔110m栏小周期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0,6.

[4]杨文学.对男子110m跨栏运动员实施身体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

[5]赵晓虎.核心肌肉群剖析及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