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花卉栽培及应用》是高职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从事花卉的园林应用、花卉产业化栽培和经营管理等岗位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根据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了当前形势下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高职园林专业 花卉栽培及应用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课改项目。

《 花卉栽培及应用》是我院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从事花卉的园林应用、花卉产业化栽培和经营管理等岗位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虽然课程开设已有十多年历史,但距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园林行业的需求差距甚大。为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园林专业人才要求特点的教学模式,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花卉栽培及应用》课程前身是面向中专园艺专业、园林专业开设的《观赏植物栽培》、《园林植物栽培》,自2001年面向高职园林专业开设《花卉学》。课程原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以花卉栽培各论为主,缺少现今先进的花卉生产技术。从课程本身看,内容系统性不强,重理论而轻实践。

虽然课程开设已有十多年历史,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原来中专的教学模式,与其他许多应用性强的课程一样,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是“黑板上讲种花技巧,课后死记硬背花卉特征”,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施工、预算时,暴露出学生对花卉材料掌握不够,对花卉习性不了解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花卉的需求不断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中植物作用的重要性认识在不断提高,用花卉来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社会急需,《花卉栽培及应用》在园林技术专业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根据园林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我院原来以植物生产为方向的园林技术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2010年,制订了2010级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方向确定为以园林植物为基础的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随着社会及专业课程体系变化,原有《花卉学》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为建设与专业课程密切配合的《花卉栽培及应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根据园林专业特点及《花卉栽培及应用》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我们制订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和方案,将原花卉学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原课程中花卉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理论及方法等属于生物学范畴,强调科学性,是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的基础,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积累。但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为提高学生在花卉生产岗位群的专业能力,而且是为园林设计、施工、预算岗位群奠定基础,因此在花卉种类学习中需要强调花卉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园林应用价值的掌握,在花卉应用的讲授中着重强调花卉的园林应用。总论内容以曹春英老师编写的《花卉栽培》为主,以理论知识够用、适度为原则,精讲其中的主要知识,同时增加了《园林苗圃学》、《草坪建植技术》的部分内容。分论部分知识点多,结构庞大,不可能所有的花卉种类都讲到,每一类花卉先介绍共性,再选取二三种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讲解,而其他同类型的花卉只补充要点即可。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避免重复。通过本专业教师集体研讨,协调统一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如将总论中有关花卉花芽分化的知识、有关土壤的知识、花卉病虫害防治、插花、盆景制作等分别放在在《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插花技术》、《盆景制作技术》中讲授。淡化片面追求课程的自我完善,加强课程在逻辑上和结构上的联系和综合,使本课程知识纵向缩短,横向拓宽。

根据全国花卉园艺工职业标准,结合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为更好地将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在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 “黑板上讲种花技巧,课后死记硬背花卉特征”,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教”和“学”变为“教”向“导”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1]。根据课程内容,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来组织教学。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考证要求,设置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中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如在花卉组织培养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设立不同岗位,实行层层负责制,使学生有在企业工作的真实感受;同时,要求学生填写模拟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记录和工作报告,实训结束后还要按企业要求完成清场工作。再如我们结合某一季节的花卉生产任务,将课堂放在到校内花圃、校园绿地里,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再由教师评价指导,然后学生动手实施。由于情境的体验、现场的参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以主人翁的心态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完成任务后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快乐情绪会激发学习《花卉栽培及应用》的兴趣。

该课程要求学生至少要认识300种花卉,学生认为识别是课程难度最大的环节,通常学生识别花卉是“因地而熟,异地而疏”。对当地花卉的识别,我们一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安排学生在校内、汉江两岸景观带、宗营花木基地内学习。教师对着植物讲其形态特征、识别要点及园林中的应用,这样直观性很强,学生易于理解、识记。花卉识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在该课程学习初期,给学生提出搜集花卉资料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用图片和简练的文字描述花卉形态及习性,课程学习结束时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能为今后花卉的应用积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仅认识了花卉,而且也了解了其园林用途,同时了解该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联系,从而对本专业的学习更充满信心。

3.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花卉种植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花卉的生长发育受到时令、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无疑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花卉栽培及应用》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课程内容更加直观,尤其能通过大量的图片认识花卉及其丰富多彩的园林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本课程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展示传统教学手段中难以表达的内容,提高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但课堂教学如果成为了调出文件加解说的简单过程,教学手段又归于单一,学生疲于应付抄笔记或是看热闹,有效学习时间反而缩短,这样的结果不会给予学生的更多更好。

传统的板书、实物教具教学,教师手写板书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通过教师的语言、语气、语调等,能让学生把握讲授内容的脉络和重点。

通过我们课堂实践表明,在《花卉栽培及应用》教学中,明确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各自的地位,相结合而使用。在需要形象讲解时,配以课件;需要逻辑分析、判断的内容,教师讲解成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园林花卉栽培及应用》课程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地位,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尝试,学生学习由过去“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学生参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成为园林行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居萍. 《花卉栽培》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