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时,师范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作为研究生教育分支中的特殊部分应受到各方面的特别重视,但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培养上应采取特殊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师范类 文科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任务之一和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时,师范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应该作为研究生教育分支中的特殊部分受到各方面的特别重视。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所肩负的特殊的社会使命、特殊的职业要求,以及特殊的能力要求决定了其培养思路、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只有完善改进传统的培养思路及培养模式,才能真正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实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得师范类文科研究生真正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

师范类文科研究生所肩负的特殊的历史使命、特殊的职业要求、特殊的能力要求决定了其培养思路、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特别是创新型大学的主要任务,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其创新能力的内容有所不同,带有各自的专业(职业)特殊性。从师范类文科研究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就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研究生的极大的特殊性。师范类文科研究生的招生方向名称中多带“教育”两字,比如说“美术教育”、“体育教育”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可见,设置此类专业和招收此类专业学生的初衷在于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够献身教育事业的专业人才,那么,教书育人自然成为了其所担负的特殊的历史使命。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师范类文科研究生也将学校作为了其就业的首选与归宿。

特殊的职业要求“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古人对教师职业特征所进行的规定。可见,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首先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足够的答疑解惑的能力以及将这些知识与技能传授给他人的能力。“教书育人”则是我们一直沿用的教师规范与角色定位。从职业道德上来讲,一个好的教师需要一方面教好书一方面育好人。总之,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是一个综合指标,既有专业方面的要求、知识面的要求,又包括技能方面的要求,更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在这些方面因素中,由于教师所要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较之于其他职业对道德和情感方面的健康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即,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及情感商数。

特殊的能力要求:除了要具备作为教师所要具备的一系列综合素质外,作为文科专业的教师来讲,对知识的丰富性、学习及阅读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及与社会相协调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这是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与理工科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比,文科的学习往往以分析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这就对社会观察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文科教师在个性中应体现出综合的气质特征,有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多方面进行拓展的欲望和较好的社会认知与协调能力。作为文科教师队伍中重要梯队力量的师范类文科研究生来讲,在学习期间注意多种素质与技能的自我培养、争取锻炼的机会无论对实现其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十分必要的。

前沿意识差,研究能力不强、应用能力欠缺、无法形成独立的学术人格和职业意识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面临的困惑不是来自学术研究本身的,而是来自学术研究以外的两大困惑:学术论文的发表或答辩的通过与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问题。学术方面,他们大都与导师交流不多甚至很少,参加学术会议或出外调研的机会很少,选题多为围绕导师的课题进行,自主创新的机会很少。这就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培养学习与研究、创造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背道而驰。具体来讲,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前沿意识差。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研究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参与度低却是普遍现象。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旧的教育体制中以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很难将研究生的注意力由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转移到对前沿知识的关注上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基本上对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提之甚少甚至只字不提。一门课程的学习形式多为教师上课——学生试讲——上交作业,而教师上课的形式及时间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内容多以某本指定教材为主,上课形式仍多为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的“灌输”模式,而很少有对所学学科的系统认识的讲授和前沿动态的讲授。学生往往在似懂非懂中“完成”了对一门课程的学习,然后就照猫画虎地走上讲台就课本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再交上一篇东拼西凑来的结课论文作为所选课程的考试,由教师根据内容、形式及字数进行打分,往往是谁抄得好、写得多分数会较高,而很少听到某某学生因为抄袭他人的文章而通不过考试的。研究生是在未来社会中从事科研与一线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前沿知识动态的准确把握与理解,是最起码的必要条件。而目前的研究生前沿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陌生,我们的学生只要发表了论文,不去关注本学科前沿问题及其发展动态也照样能拿毕业证。在这方面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研究能力不强。大多数的教师或由于知识水平及知识构成有限或忙于其他事务,对研究生的教育呈现出放任自流的特征,缺乏对研究生个性爱好的关注与对其特长及选题能力的培养与挖掘,缺乏对其进行因人而异的引导,研究生所进行的“研究”多半是无人指导的“研究”,多半是为了应付某门课的学习或是直接以导师的研究课题为研究对象这是教师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体制方面的原因:由于研究生在校期间大都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修完学分,剩下的时间用来完成论文。期间,要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并以此作为参加毕业答辩的前提条件。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忙于通过各种关系尽快发表论文,学术研究早已变质为为了发表论文而进行的低层次的、突击式的材料搜集与拼凑工作,而研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要在大量搜集感性材料、深入实际进行广泛、深入的、一定时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论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是需要长时期深入思考的,目前这种体制下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与分析过程的研究生写出的、甚至发表的论文根本达不到研究的层次,其质量可想而知。这样的低层次的论文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科研水平,而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将成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所要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致命问题。

3.应用能力欠缺。据调查,我国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研究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从事直接的生产性活动即实际具体的工作。这样的现状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打好过硬的专业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实际动手能力。而高校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对研究生的这种需要:由于目前研究生出外调研与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研究生的学习就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论层面,至于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与实际情况的把握往往由于条件的不具备而被省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进行调查取证的情况下,无论是写出来的论文还是研究成果都是与实际有差距的,对实际的指导性不强。同时,对于研究生本身而言,由于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上,而缺乏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其动手能力及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就较差,这就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上过讲台的学生如何能够在短时期内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有的企业甚至声称,不要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宁愿要动手能力较强的中专生、大专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4.没有独立的学术人格和职业意识。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因此,教育要创新,其核心就在于教育的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创造性人格。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哈佛大学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其教学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学生在毕业后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信心和方法。与此相反,我们的在校研究生除了忙着修完学分以外,就是急着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论文了,至于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去选择与确定自己的科研生长点则受到时间和精力以及知识构成的诸多限制。结果是大部分尤其是文科研究生多半跟着导师的课题走,要么直接加入导师的研究课题,要么就是围绕导师的课题选择自己的论文方向。在这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其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在此氛围下其创新工作无非是跟在别人后面的简单的堆砌与重复工作,缺乏独立的个性特征和独立学术人格。

职业意识的培训在学校也是很少或者是没有的。以师范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根本没有或者很少对学生未来职业的系统的培训与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允许兼职。而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甚至是全部内容的客观要求必然导致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充分的思考与必要准备的欠缺,使得学生们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方面的相关要求比如说知识构成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一无所知。总之,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需求是脱节的。因此,大多数研究生的状态是稀里糊涂地学习,然后再稀里糊涂地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研究生职业意识的淡薄及专业素质储备的缺乏无疑对他们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

文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1.给研究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建立实习制度。

对师范类文科研究生而言,由于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和未来职业的需求共同要求研究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而这除了研究生本人要具备这方面的意识以及平日进行这方面的积累外,来自校方的支持与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学校应改革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更多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内容,如开设专业技能课及职业道德课等。其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师与学术资源多举办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讲座及针对专业的职业培训等;再次,还可以参照师范类本科的实习制度,确定固定的实习点,规定一定的实习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我们的学生派到学校中去或担任辅导员或担任教师,使学生们在讲台上获取最直观的职业经验积累。对于师范生而言,多为其创造上讲台的机会、多为其创造开口与人交流的机会是帮助其最终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化的最好教育,也是师范类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及角色要求。

2.针对个性特征,为研究生量身定做学术指导。美国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辩论和写作能力强,主要得益于学校进行的个性化教学,其讨论课、专题讨论会占很大的比重,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和研究。而由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以笔试成绩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欠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核,因此除了笔试成绩高以外研究生个人素质及知识水平、知识构成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入学后对从未涉猎的新知识的接受与理解程度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与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构成与知识水平差异性的基础上为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阅读及课业计划;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爱好特长为其进行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多一些耐心与奉献精神去把这项工作落实做细,否则,免去对学生差异性的了解与把握这个环节而进行“一刀切”式的教育,必然会由于学生们的程度不齐而导致学生的学术意识淡薄,直接影响其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讲,底子差的学生由于知识与能力的欠缺,只疲于应付课业要求而没有精力去进行研究;底子好的学生也同样由于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必要的指导而忽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对于师范类文科研究生而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欠缺,必然会导致其走上工作岗位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出一批又一批的缺乏人文关怀、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甚至会发生由于心志不健全而导致的工作失误或师生冲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3.为研究生创造与外界交流的平台。我国的研究生普遍缺乏同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从而缺乏比较、鉴别与借鉴的能力,而这是不能满足未来工作需求的。尤其是对师范类文科研究生而言,如果不能养成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的习惯与能力,必然会导致其走上讲台后因知识欠缺、语言苍白无力,因不了解社会照本宣科、因不与同行交流进行思想碰撞而没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种种问题。在新课改日益深化的今天,这样做的结果本身也不符合“开放型”教师的要求,更培养不出具有开放意识与学术精神的学生来,直接影响到我国创建创新性国家的宏伟大计。

4.改革论文发表制度。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为了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更好地奉献社会,因此,对研究生的教育一定不能脱离社会需求的实际。对师范类文科研究生来说,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需求情况及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多少、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与本领,学校应根据这些来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及招生方式;研究生本人也应以此为依据注意对自己的培养,平时多积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精读原著,同时还要多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各类书籍以达到文科涉及面广的基本要求,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相反,应淡化甚至取消论文发表制度,把发表论文的工作放到其工作岗位上去,直接和其业绩考核及职称评定等挂钩,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社会、关注未来职业的需求及动向、甚至可以鼓励其在校期间就从实际工作中去积累从业经验,在对其考核中加入对未来职业的理解与适应力进行考核的内容,这是适合我国国情、增强研究生竞争力的有益尝试。总之,增加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比发表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更为实际。

国家早已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那么通过提高师范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来提高各层次教育的创新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共建和谐社会向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喜梅.美国研究性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2]殷翔文.着力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3]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N].人民日报,20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