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有效的育人机制,笔者对陕西省六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46名学生、30名教师及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了调研,对有关于学生的价值观,心理因素和就业状况做了问卷调查和详细访谈。本论文认为,情感、激励、应用型人才培养三结合的育人机制是高职学生教育的源头、根本和切入点,形成了生活层面、精神层面和科学培养层面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毕业生在数量上几乎与普通高等教育持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纪要一文“高职,如何才能‘高质’”中提出,高职毕业生与其数量相比较,显得有些“低质”。高职毕业生能不能“高质”、如何“高质”已成为办学院校和用人单位格外关注的话题。文中指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是“机器人”,而不是一个“全面”的人,不是一个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为人处世能独当一面、能够委以重任的“德才兼备”的“完整”的人,不是一个既有“能耐”又有“道德”的现代职业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2005年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1];2006年基本与2005年基本持平。而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用人单位迫切需求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营造怎样的人文环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是每一个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机制值得探索,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便对症下药,笔者在陕西省6所高等职业学院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详细调查。所采取的方式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所调查的学生共有246名,辅导员和管理人员15名和任课教师15名。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及学习态度、自我认同或个人期望。

经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缺少自信。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加上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现实,大部分学生为自己未能上本科院校而自责、痛苦,普遍存在“大学去不了,只有上高职”的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内心压抑,对未来的就业很迷茫,个人期望值很低。由此可见,关注高职生的精神世界,在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高职院校和每一个从事高职教育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本论文认为,情感、激励、应用型人才培养三结合的育人机制是高职学生教育的源头、根本和切入点。

情感教育

情感历来被认为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桥梁和润滑剂,对教育过程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2];情感是伴随着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并形成,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情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对人的行为动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根据调查,大部分高职生的内心世界较为脆弱,需要教育者耐心的呵护。教师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给他们灌输人才观,帮助他们获得自我认同,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充分发挥情感的优势去激发、打动和陶冶学生,并通过学生的积极反应达到教育和管理目的。为此,笔者认为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渗透是重要的媒介。

教学一线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做到教书,还要育人。师生之间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关系,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建立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要耐心讲解,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以便使每一学生融入课堂,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师的有效反馈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最有效途径,比如英语课堂,教师要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度过语言关,让他们读熟一段或一篇课文,并注意语音语调,在课堂上留给他们一定的机会来展示。教师的积极评价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是他们继续努力的内驱力。

与知识传授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更大意义上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合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等无不说明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朱小曼曾认为,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受到批判,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头脑作为一个容器来灌输[4]。经过调研,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大部分的辅导员工作做得细致、扎实、认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德育中最有力、最有效的传输渠道。辅导员可以切合实际,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定期开展由学生自己组织的班级爱国主义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或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参与讨论;也可组织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社会活动,诸如“青年志愿者行动”、“假期社会调查活动”等等。 通过这种充满思想政治情感的行为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法制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地塑造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最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激励教育

激励在中文词典中被解释为鼓动、激发、使之奋斗或振作,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和形成动力的意义。激励教育就是教师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和内在潜力为主要目的,调整对学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1.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达到精神和情感激励

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的智力因素和学业成就为主要因素,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这是造成大部分高职生自卑感的主要原因。新的人才观认为人人都有一技之长、人人都有发展的潜力、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更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合作精神,在快节奏和重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能提炼一定的适应性和耐挫力。对高职生的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灌输新的人才观理念,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强调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具有一种动机激发功能,激发学生从内心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目标激励通过目标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合理的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成就感。情感期望或目标期望是“罗森塔尔效应”的代名词,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和“支架”教学理论,教师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为学生的进步搭建逐步向上的脚手架,在不同发展阶段赋予学生不同的期望和目标,在情感上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的期望在学生看来是一种无上的肯定,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较高的期望会引导和强化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期望的内化。榜样激励具有触发学生仰慕、效仿的特征,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2.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由一元转化为多元,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

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估机制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多元评估机制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使偏才、怪才和鬼才都能得到认可。学校应设置多种奖项,增大学生的受奖面和受奖比例,改变传统的以成绩好坏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人才的观念,使大多数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受到奖励,既包括课内的学业成绩奖,又包括课外的兴趣活动奖,既有综合性奖励,又有单项奖励;既有个人奖,又有集体奖;既有学习奖,又有德美体奖。实现了以学习和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激励效果,既强调了学习,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性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等学校,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袁广林[5]通过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本质有多重性: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与多样性。而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毕业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仍属于普通本科压缩型或普通专业移植型,缺少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色性。

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应重视市场需求,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灵活地进行专业建设:使新老专业合理地传承、创新和转化,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理论上“必须、够用”和“技术应用”相结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产学合作教育应该值得提倡。企业可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企业文化和实际工作环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这样,校企合作能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资源,有利于个人、办学院校和社会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的育人机制值得探索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思路值得探讨。情感育人满足了高职生成才的需求,是高职生成才的保障机制;激励育人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是学生成才的动力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成才需求,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状况出发,是学生成才的强化机制。只有如此,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才可能凸显出来: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N].中国教育报,2005-12-8.

[2]虎健.浅述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6):87-88.

[3]简世德.浅述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11).

[4]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袁广林.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1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