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等肯定的情感体验,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时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作用,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非常有利。

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类。直接兴趣就是由知识自身和学习活动本身所直接引起的兴趣——新奇有趣、来自实践的数学新知,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函数图形的对称美奇异美、解决问题后感到的快乐等所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并非对具体学习活动和知识本身直接感兴趣,而是对这种学习未来结果感兴趣——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获得同学老师家长的赞誉、对学好其他学科和将来参加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在数学学习中,这两种学习兴趣都是必要的。如果缺乏直接兴趣,那么学习数学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成为一种学习和精神负担;如果缺乏间接兴趣,当遇到困难时,就不能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下去。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各种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数学的美丽,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意义、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此,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质。

二、引用游戏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三、体验成功快乐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以上是我在快乐的数学教学探索中的一点体会,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 “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为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鉴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