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犹如小说中的序幕,元杂剧的“楔子”, 乐曲中的引子、演讲者的开场白,起着激发兴趣、酝酿感情、创设情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巧妙、恰当的导入语,你就向课堂教学这个艺术的殿堂迈进了一步,并且会在教学艺术之路上走得轻松,走得自信,走得潇洒,走得快乐。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很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语,现将自己积累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语分类举例如下。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兴趣,从而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

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东方之珠》。听完歌曲,我说:“同学们,这首歌里有这样几句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东方之珠是香港的别名和美誉,这个称号除了形容香港之美,也形容香港经济之繁荣。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那么香港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故事导入法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魅力,用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在教学《小狗包弟》时,我用文革小故事来导入。

故事一:某村某日白天,有个老太婆在家绣花,因为眼力不好,加上房屋比较封闭阴暗,于是就点上油灯。后来,被逮捕了。罪名是:大白天的你都点灯,你这不是影射社会主义黑暗吗?

故事二:街道上一个阿姨,每天胸前别着一整排毛主席像章出门上班。有一天走在路上,其中一个陶瓷的像章脱了胶,掉在地上摔碎了。她跪在原地哭喊了整整一天,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批斗的命运。

故事三: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不得不水沟藏身的故事,被人划为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这位老师的罪名是:歪曲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这些故事是真的吗?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很多荒唐可笑的事情在那个特定时期却是司空见惯的,这就是“文革”。今天我们就通过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文革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三、图片导入法

上课前让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渲染课堂气氛,酝酿感情,充分发挥图片的直观、形象的作用。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观看了色调不同的秋景画面,并配上相应的诗句,其中既有萧瑟凄凉的,又有绚丽多彩的。用丰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产生内心的共鸣。然后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故都的秋》,去欣赏北国秋的姿态,去品味其秋味。

四、情境导入法

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如果采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从而进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这样导入:婚姻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因为爱情而欣喜若狂,也有人因为爱情而痛不欲生。古代诗人描写爱情的诗句也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生活,品味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

五、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语,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这样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思想,让平庸者有为;他的呐喊,让沉睡者觉醒;他的匕首,让吃人者胆寒。他有很多敌人,但少有私敌;他只活了五十多岁,至今却铭刻在人们心中。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六、名言名句导入法

哲理性强、意蕴深刻的名言名句往往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 启发人的思考。

在教学梳理探究中的“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时,我引用这样的名言导入。

人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又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是一门艺术。有人因为懂得说话的艺术而化险为夷或受到重用、飞黄腾达,也有人因为缺少说话的艺术而招致祸患。因此,讲究说话艺术,会使你受益无穷。

七、对联导入法

在教学《兰亭集序》时,我给学生出示这样一副对联:

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

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

在指导学生阅读巴金的名著《家》时,我是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的:

寒夜中,斗志激扬追觅繁星,誓除黑雾急呼雨电;

憩园里,闲情难有再擎爝火,彰显大家光照春秋。

这是一副纪念一位中国文人的挽联。这副挽联,不仅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还融入了这位文人一生中八部代表作品。这位中国文人是谁?(巴金)今天我们来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和他的小说《家》。

八、提问式导入法

上新课前 ,教师提出一两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 , 通过回答和争论造成悬念 , 从而进入学习情境。

在教学《鸿门宴》时,我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鸿门宴是指怎样的宴会?为什么叫“鸿门宴”?

(明确: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的宴会。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因为这次宴会的地点是在新丰鸿门,所以叫“鸿门宴”)

九、诗词导入法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关于荷花的名篇佳句。你能说出几句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那么月光之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美轮美奂的散文《荷塘月色》。

十、解题式导入法

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我从题目中的“梦想”入手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是美丽的,有梦想的人生是绚丽多彩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梦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期盼国家团圆是陆游的梦想;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戴望舒的梦想;“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徐志摩的梦想。美国杰出的政治领袖马丁路德金也有一个梦想,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演讲为什么会有那么的大的魅力?让我们走进这位黑人领袖,走进他的梦想。

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从题目中的“梁任公先生”入手,采用了下面的导入语。

课文题目中的“梁任公先生”指的是——梁启超(号任公)。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一百多年前,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他满怀豪情地说出以下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的一位难得的才子。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导入的方法也需灵活多变 ,防止千篇一律。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让课堂导入语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光彩,那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当然,做这样的事很辛苦,我却乐此不疲,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