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更任重而道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我把爱学生当作我的工作之本,把爱当成开启学生心灵的灵丹妙药,当作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尤其对班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我更是倾尽全力,试图用自己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们那颗孤单敏感的心。

一、 润物细无声,爱要无微不至

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农村小学,本地经济比较落后,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其他地方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出现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和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留守儿童的年龄大多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敏感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一般仅限于生活上的照顾,而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我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二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生有孤僻、少语、害羞、任性等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学生在校六小时内,我时刻留意他们的反应

和心理变化,及时送上一份问候和关注。比如,上课时,若有同学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回答问题,我就会备加关注,利用课余时间多和他们谈谈心,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适时作以心理辅导,若有不适,就帮着倒杯开水,劝他吃点饭,严重了就回家休息。如果有学生在校突然生病,我总是赶去对他嘘寒问暖,严重的话一边通知亲属,一边送去医院,当学生靠在老师温暖的怀抱时,犹如孤单的扁舟驶进了平安的港湾,也许疼痛就减轻了。在换季或天气突变时,我也时常叮嘱学生添衣盖被等。只要一有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我总是与他们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游戏,与学生亲切地拉拉家常,聊聊童趣。师生之间无话不谈,是一种多么密切和谐的关系。

二、 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我班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基本都由爷爷奶奶或亲属照顾,只有周末才能和家人见一会。每次看到他们渴望回家的眼神,我真希望自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于是我就抽出时间来多陪陪他们,看到他们快乐的样子,我充满欣慰,我让他们觉得学校就是家,老师就像自己的父母。留守儿童邹金庭,家住偏远山区,母亲因疾病在他二年级的时候去世,父亲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留给爷爷照顾,经济特别困难。他少言寡语,性格孤僻,穿着朴素,同学们也不太接近他。我接到这个班,了解这个情况后,我首先带头号召同学们为他募捐生活费,让他多吃点,吃好点,又买了衣服和一些精美实用的文具送给他。同学们受老师的影响,也时常送他一些学习用品、课外书等。时间长了,他慢慢有了变化,轮到他值日时,他很认真,细心地擦讲桌,把讲桌擦的一尘不染,每节课都是干干净净的,在课堂上也能大胆地回答问题。期末考试我教的数学他竟然考及格了,相比以前的二三十分真是突飞猛进了,在老师爱的教育里,他也更加懂得感恩,时常为班级为同学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三、对待“学困生”永不放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学困生、德困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如:我班学生王晨燕,父母都在外打工,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她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每次考试的成绩都非常低,还经常在班里挑起是非,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从来不放在心上,让她请家长,她就哭鼻子求老师别让她爷爷知道,免得爷爷打她,说一定会改正缺点。时间长了,我觉得这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于是,我上门家访,了解情况,同她爷爷奶奶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王晨燕逐渐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的自信心也有所提高,和班里的同学也能和睦相处了。

每个孩子都是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枝也会发芽;只要给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面对更需要关怀和爱的留守儿童,我们更要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丰盈他们成长的历程。爱能赶走孤独。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互动,共同播撒爱的种子,用真情去呵护、用爱心去温暖,才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他们脸上定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