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分析

1.教材内容介绍和编者意图分析。

以下是两个高二英语教学案例,两位教师(以下分别简称“教师A”和“教师B”)的教学内容都是NSEFC Student's Book 2B Unit17 Reading Disabled? Not Me!。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 读前活动:读前部分提供了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为阅读做好情感上和知识上的准备。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懂得去尊重残疾人、平等地对待残疾人。

(2) 阅读活动:阅读部分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标题为Disabled? Not Me!。文章通过三个具体事例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残疾人除了身体残疾外其他方面并不比正常人差;应让他们接受教育,开发他们的潜能,为社会造福。

(3)读后活动:读后部分是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诱导学生联系实际,拓展思维。问答题的设计从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关心残疾人,增强为社会奉献爱心、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教师应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含意。

2.教学案例中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分析。

教师A:(1) 讨论各种残疾类型,学习一些有关残疾的词汇

(2)一个选择各段主旨大意的阅读练习

(3)与课文内容有关的True or False练习

教师B:(1) 教师介绍一些残疾名人,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也能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猜测文章标题的含意、作者为什么用该标题以及文章大意。

(3) 主旨大意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传递如何对待和帮助残疾人的信息。

(4) 有关怎样对待和帮助残疾人的填充练习。

(5) 学生做采访练习,进一步理解怎样对待和帮助残疾人。

(6) 学生填充教师提供的一个段落,总结课堂阅读中学生理解的内容,由语言输入延伸到语言输出。

(7)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标题的含义,布置课后写作任务。

从以上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似乎都很具体、明确,但却有很大差异:教师A的教学目标侧重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策略,学生所做的练习都是一些表层理解,而事实上,这篇文章的表层意义,即使没有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也能理解;而教师B的教学目标以阅读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读前技能及快速阅读技能和策略训练,强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阅读活动反思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如何对待和帮助残疾人。

二 教师对阅读课教学目标的理解分析

教师A:从表面上看,教师A的教学目标似乎非常明确,各个设计都是围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而仔细分析他的教学内容,他的教学意图只是让学生读懂课文的表层意思,理解课文的每一个词和句子,并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阅读该文章有什么意义。他的教学目标倾向于认识文章中的词和句子。

教师B:教师B并不只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而是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他的教学目标明显倾向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个人意义的建构(反思自己对残疾人的理解以及重新发现与认识怎样帮助和对待残疾人)。最后学生大声说出“Disabled? Not Me!”。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文章含意之后,他们才能如此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文本的交流体验,获得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真正理解了应该怎样帮助和对待残疾人。这种学习体验将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两位教师对教材编者意图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理解和判断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三 结束语

有效的阅读不仅是指从文章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于现实生活,尤其是运用于自身的生活实际。英语阅读课不能只是简单地教给学生词汇、语法和一般的文化知识,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在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获得语言学习和人生成长的双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