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我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 大量阅读,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不但蕴涵各种语文教材中,也蕴涵在所有语文学习活动中。开展广泛的大阅读活动,让学生不仅广泛阅读课内外各种书籍,也阅读生活、阅读实践。如通过阅读《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使学生领略祖国的风光文化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外读物《培根随笔》、《名人传》等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与挫折,从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勇气。

第二,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情感在本质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再现和再造生活,真切体验文章美质。

1.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如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先引领学生听录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然后跟着录音齐读。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2.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3.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

第三, 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与读者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体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话的含义,真正做到寓情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