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再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及交互的回应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实现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内容或程序的新教学过程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效应一直是教者所追求的,教师关注开放性导入,关注“大”问题设计,思想上也关注重心下放,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提供案例进行剖析。

一、教学设计全程“预设”,何谈生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要鼓励学生互动中的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做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教师首先要有渴望意料之外情况的开放心态,要有拿出“意料之外”的勇气,有了这种心态和勇气,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人”有深层次的关注,课堂的“生成”才会非常精彩。

二、教学目标定位窄化,何谈生成?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状态的事先确认,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定向标准,具有指导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也是评价教学是否有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还是会有这样的一种弊端,即只关注数学教学认知方面的目标。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多数是落在认知目标上,这是受传统学科观长期影响的结果,把课堂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仅仅锁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目标的话,教师的心态自然就放不下来,一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状态马上暴露无遗。但如果我们对一些内容重新定位它的教学目标的话,状态肯定就会发生改变。

三、资源选择权掌控,何谈生成?

当大问题放下去后,学生基础性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对于这么多的资源,哪些资源可以拿出来进行交流?选择权在谁手中?在我们现有的课堂中那无疑是我们的老师,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独特的眼光来选择哪些资源是可用的,哪些是无效资源?由于教学目标的被窄化,因此教师在选择学生的资源的时候都有如下几种倾向:

1.“我”要的,“你”没有,我补充。

2.“你”有的,“我”不要,不选择。

很多教师需要的是迅捷达成所谓的教学目标的资源,由于太想到达目的地,有些资源学生没有出来,因此教师就自己补充,而面对学生一些独特的想法视而不见,甚至是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乃至一些创见都当做错误抛弃。由此带来的最大“错误”是教学丢失了其最重要的价值。

针对这些“作品”我们试想一下,他们有没有值得去研究的价值?

第一种:这无疑是学生非常直接的一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你能说它不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吗?第二种:某些学生在一格里就画了两个条形,想法完全正确,只不过是在表达上不够清晰,而这完全可以作为再度研究的一个资源。

资源的选择要努力开创让学生选择的局面。为了适应开放的课堂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要从“确定性”向“可能性”转换,即对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不同状态进行“可能性”分析,建立预测课堂“可能性”的意识,虽然教师不能穷尽学生的想法,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的交流做好一定的准备,但同时要有一种面对个性化资源的心态,而且教师在捕捉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会捕捉的意识,眼睛既要关注群体资源,也要关注个性化资源。

如何处理?

1.少量资源的情况下采用直接并联处理。

2.资源较多, 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那就要采用小组合作,再在大组进行交流。

在资源多的情况下要直接在全班交流汇报显然是不可行的,此时就需要下放到小组进行交流,胡乱交流还不行,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更达不到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交流。通常可以由以下几个问题进入:

A.哪些同学的想法你们持不同意见?为什么?

B.你们认为哪些同学的想法是赞同的?为什么?

C.哪些同学的想法你们感觉值得大家推敲或者商榷?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先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了互动,学生会带着思考选择学生自己感觉需要拿出来交流的资源,互动生成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尊重,他揭示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生命成长,教师要在这种课堂形态的要求下不断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