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起,我校开展了“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试图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之路。

一、读经典蔚然成风——多落实

从2007年开始至今,我校将课外阅读指导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编入学校课程表,编印了校本教材《话说黄桥》。学期初,由各年级分别制定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学期中,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研讨,进行阅读指导实践;学期末,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有了课外阅读指导课,就有了阅读时间、阅读环境的保障,有了阅读方法的有效引导,就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渠道

1.自主阅读课。每天下午20分钟的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学校教导处、教科室随机抽查,保证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2.阅读指导课。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少困难,需要我们老师帮助指导,使他们能保持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益。通过阅读指导课,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提示阅读的门径。

3.阅读欣赏课。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体味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其表现方式,积累优美语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4.好书推荐课。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我们也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为孩子们推荐他们读过的好书,介绍他们的读书经验和体会,不断引领孩子们健康阅读,走向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

5.成果汇报课。读书汇报课主要指在学生在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学生通过讨论、演讲、朗诵、表演、讲故事、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将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

6.网络阅读课。小学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总学时是68节,我们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电脑课,共有150节。因此,我们要求每两周拿出一节电脑课开设网络阅读课,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指导学生登录“黄桥小学课外阅读资源库”网站阅读;二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搜集、整理信息。

三、紧扣文本巧切入——多思考

教师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德育内容,找准教材与现实的结合点,使教学与时俱进,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塑造学生的人格。

1.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苏教版每一篇课文都折射出作者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同时也映照出作者巨大的人格魅力,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深入挖掘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2.以文导情,找准教材与现实的切合点。 所谓“以文导情”就是指用文章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因素对现实学生存在的不成熟的偏激的或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情感志趣加以疏导利用,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现实,深入了解今天的学生,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抓住最佳时机对学生以文导情,让学生更容易心悦诚服,收到良好效果。

3.培养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德育形式。要立足吟诵、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如《春望》中的杜甫,《示儿》中的陆游,对照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实践

阅读绝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阅读综合实践课则是将课内与课外、读与行有机结合的一种课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特定的问题,收集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动手、动脑、合作等方式形成个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让阅读成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延续性的高效实践活动。

例如,在开展“编写黄桥名人小故事”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丁文江、丁西林、王德宝等名人的事迹并在班级中交流,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我们在黄桥的名人成长历程中受到什么启示?”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从不同的名人事迹中分析出了不同的答案。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分析自己受到的启示,在不知不觉中,家乡名人的优秀品质被学生认可、接纳,他们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品德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