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型人才,以“德”为首,“智”次之,“体、美、劳”居后,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孔子《学而》有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当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以综合国力再一次屹立世界之林时,我们扪心自问: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没有泯灭人的诚信?

没有。天宫一号即将飞天,我们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倒在了工作的岗位上。两名90后新兵为救跳河轻生的妇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无数刚毕业的大学生,告别城市的红灯绿酒,来到了荒凉的西部,当村官,做支教……正义永远是人民的呼声,诚信永远是人民的宝贵食粮。中小学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树立是非观、辨善恶、识美丑,做一个诚信、正直、敢当的人。初中政治课更要培养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共建和谐社会。

一、诚信,是做人之本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思想品德课教师却不能简单地认为:教书,就是教书本上的知识。新课改指出: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不是教科书的传授者。思想品德教学从道德、法律、国情三个模块编写,构建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远远不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马加爵事件,一个从农村出来,经受了苦难和挫折教育即将有美好前途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同室舍友?这些案例,总能引起学生激烈地争论,探索如何做一个精神健康,人格健全的当代中学生。

诚信,与之对立的是虚伪。中学生面对着学习的压力,家庭亲情的缺失,有的会迷茫,无所适从,开始抽烟、酗酒,寻求一时的解脱,沉迷网络、游戏,结交社会上的浪荡青年,花天酒地,甚至沾染毒品。面对种种现象和青少年出现的问题,教育应该首先反思:我们做得够不够、好不好。数据显示:中国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有4000多万,他们只能从冰冷的电话里享受亲情,从取款机里得到父慈母爱,回家后,他们厌烦爷爷、奶奶的唠叨,而让他们充满诱惑的是社会这个大染缸。沉沦,从出走的那一天开始,虚伪,是进入社会学的第一课。当家庭这个教育的摇篮坍塌时,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诚信,它是做人之本。

二、诚信,生活的典范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位母亲,承诺孩子等她上街回来后,杀了猪给他炖猪蹄吃。母亲回来后,看见孩子的父亲正准备杀掉家里唯一的一头猪,妻子吃惊地问道:不逢年不过节,为什么要杀猪呀?孩子父亲回答说:在小孩子面前不能说谎的,说了就要做。虽然,在今天人的眼里,杀猪教育孩子诚信,实不可取,但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孩子面前,要用实际行动做表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初中政治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学中就应该用道德感化人,用法律约束人,用国情激励人。身为教师,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犹如古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自然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构建典范的生活空间,娱乐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志向高远、品德高尚的人。

三、诚信,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让学生在校园里有创新活动,那么,他进入社会以后,就有可能只会做着抄袭或模仿的工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的动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创造;没有激情的课堂,就不会有创新。新颖的情境设问,典型的社会热点话题,幽默风趣的教学艺术,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课堂教学,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激发着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的条理性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思想品德教学,散而不乱,每一个大的专题下,会有几个小专题;每一个小的专题下,就会有若干个知识点。教师就是要在不经意间,将这些知识体系串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学有所获。

当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创新中取得成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把诚信根植于学生心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为学生做着表率。我们构建的,必将是和谐的社会;我们培养的,必将是敢于担当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