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执教者如果能善于营造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善于质疑,并且勇于解疑,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与乐趣,感受探求知识的奥妙,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

一、质疑可以促进学生探究知识真谛

(一)“质疑”应视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质疑不仅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发思维的作用,而且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例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结合口算题:

(6+5)+5=16 6+(5+5)=16

(71+13)+29=113 13+(71+29)=113

36+52+64+48=200 (36+64)+(52+48)=200

向学生提出质疑:以上算式的结果相同是偶然相等还是算式本身有着一定的联系呢?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但使学生在初步感知新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产生了兴趣,产生了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且为今后学习“乘法结合律”等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采用“质疑”这一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学会学习,自觉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能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质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在充分复习“除法的基本性质”后,举出例子:“5/20=?”向学生提出质疑: 1.与我们学过的除法基本性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你能用你掌握的旧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差异后,暗示学生自己可以用除法的基本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并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维空间。

(三)“质疑”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笔者一上课就出示课题并引导学生质疑: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如下:1.什么是周长?2.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这样设计,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努力自己解决这类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几种计算方法,这时,我又向学生提出质疑:1.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们认为那种计算方法更为简便?2.你能用前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并出示了练习题。通过这样的质疑训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为今后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质疑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想问”的欲望。在教学“相遇”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练习:“小兵和大卫两家相距300米,小兵每分钟行10米,大卫每分钟比小兵快5米,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分钟后两人相遇?”一部分学生很快解答出来:300÷(10+10+5)=12(分钟),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解答的结果是:300÷(10+5)=20(分钟)。这时我明确指出他们的解答方法是错误的,于是这些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渴望从我这里能得到答案,这时我要求他们认真读读“大卫每分钟比小兵快5米”这句话,反复思考,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提示学生想想大卫每分钟究竟行多少米?这样在我的点拨下,这些学生也很快列出了算式:300÷(10+10+5)=12(分钟)。

(二)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敢问”的勇气。例如我在教学了“倍数与因数”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24块饼干,要分给一群小朋友,想想都有哪些分法,才会一块不剩?”学生读题后,立即向我提出:“没告诉我们小朋友的人数,怎么分?”还有的学生提出;“每人到底分几块呢?”这时我反问学生:“24的因数有哪些呢?”学生经过热烈地谈论、交流,很快说出了几种分法。

总之,“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师生交往过程中思维上的碰撞,是新知识生成前的信号,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快快乐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