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学阅读课中,往往忽视阅读指导,放任自流,阅读呈现出盲目性;有的教师把阅读变成了阅读训练,阅读呈现出功利性。阅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为教学服务,更应该从素质教育出发,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叶圣陶先生曾把阅读的方法归纳为:“质疑自答,复读会意,细读探究。”在领会了叶老的阅读指导方法后,我对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将阅读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品读质疑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并非机械的朗读或简单的声音重复,而是在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读,尽力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小说戏剧分角色读;诗歌,散文要美读即走进角色,想象场景,身临其境;古代作品要注重吟诵。这样品读有利于把文章的氛围,人物精神,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品读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质疑能激发学生求新,探究,引导学生求知。在质疑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敢问”,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民主、平和的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复读会意

1.挖掘文化意义。

在指导阅读时,对于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障碍,要激励学生适时挖掘文化意义,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高阅读技巧。而挖掘文化意义,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要联系民族文化传统。比如《鸿门宴》一文中的座次问题,“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项。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句话并不是单纯的坐向介绍,还包含着汉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按照我国古代的礼俗,室内席次是有等级,有地位差别的。以东向的为最尊贵。其次南向,再次北向,最后西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排席次列同室内,依礼刘邦为客人,本应居首席,但项羽自己东向坐(项伯因是项羽的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是范增,而把客人摆在第三等位置,连范增都不如,刘邦的谋士张良只有西向侍的资格,这种把座次顺序的颠倒,就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轻侮,也符合当时的情景,同时深刻地表现了项羽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的性格。

(2)理解文化意义还必须注意民族差异。《阿Q正传》中赵太爷叫阿 Q为“老 Q”,“老”一类称呼表示“尊敬”的文化意义,也只有在汉民族中可以成立。在欧美西方国家“老”是无用,衰弱的意思,人们最忌讳称“老”字,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差异。

(3)理解文化还必须联系时代背景。《祝福》反映的时代充满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当时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提倡妇女守节,说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女要三从四德,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并且当时祭祖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年终祭祀是非常重视的。

2.品味作品内涵。

在阅读指导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学生能够深入品味作品内涵,学生的悟性是一个自我探求和发现的过程,从不知到有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都需要逐渐去探求。一个词,一句话,一种修辞手法,一种语言风格,一种结构方式,都能够用得恰如其分,这都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去思考去探求。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其悟性也就会逐渐提高,灵感得到充分发挥。

三、细读探究

1.注重积累。

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积累下大量的精品语言、词汇,这些语言大多出自名家手笔,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丰富,逻辑性严密。我在日常工作中鼓励学生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很多同学还同时加入了自己的读后感,总结阅读经验,还写下了阅读体会呢!

2.灵活运用。

学生在阅读后,将自己所得融会贯通,纳于心中,于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能力,还会用得得心应手。如,我在指导徐宏祖的《游黄山记》时,有位同学写攀登绝崖的感受:“面如土灰,冷汗涔涔,心中的小兔都蹦到嗓子眼了,想喊救命却不敢吱声,唯恐放松了拽紧树根的双手,那时只有一个念头——保住性命。”多么逼真的语言,多么灵活地运用!这不仅增加了文章的风采,又能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积累带来的喜悦。

“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的风。”让我们每一位同学乘上思考的船,借可阅读的风,踏上我们远航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