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作文要求简单化。在学生心中总觉得写一篇作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心底里对写作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这是因为我们平时赋予了作文太多的枷锁,如内容要生动真实,语言要丰富有特色,主题要鲜明突出,字数要不少于600字等等。写作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一种痛苦的心理过程。对此,我们可以试着暂时放下这么多的作文要求,择其一进行训练。在某个阶段,我们就选择“思维训练”或“技法训练”进行专项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悟出了一定的门道,再进行下一个要点的训练,这样就把难度分解、降低了。

2.体验成功的感觉。在一项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学生认为成功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刺激。因此,对于学生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不管质量高低,我们一定要给予更多正面的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的评语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的热情。成功带来愉悦,愉悦制造新的成功,所以不要吝啬表扬,从学生的作文中寻找亮点,放大优点,学生会更愿意靠近作文。

3.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直观性,能引起学生视听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成为作文教学有效的辅助手段。有一次我给学生放了一个无声的画面: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一个小姑娘站在烤羊肉串的小摊前,卖羊肉串的大婶正拿起一串羊肉串递给她……看完后,请大家构思买羊肉串吃的场面。学生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语言富有个性,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

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1.从阅读中丰富素材。阅读是打开心灵之窗、通向广阔天空的羽翼。书,浩如烟海,读哪本书?教师不妨制作一个好书推介目录,进行分类,并写出阅读指南,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并要求学生建立“素材档案”。什么是素材档案,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抄本,不同的是我们把摘抄下来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2.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学生每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作文时常觉得无事可写。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享受丰富的生活资源,把它转化为作文的源头,使其源源不断地为作文输入新鲜血液。然而面对生活里太多太多的事物,学生不免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观察,把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才能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为作文打下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渗透写作技法。是否应该传授写作技法,关于这一点,只要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就不会走入作文格式化的误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是一种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保留下来的精品,可以多方位地提供给我们有益的借鉴。从谋篇布局上、写作手法上、语言表达上、文章体裁上、写作顺序上等,都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积累写作经验。

2.重视平时练笔。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技能的形成要经过反复历练”。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形成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变化,两周一篇作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远远无法满足作文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写生活日记。读了篇文章,把自己的感动、自己的疑惑、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喜或忧、或笑或泪、或苦或乐,都进入自己的心灵天地,我手写我心,久而久之,就能将脑海中闪烁的景、心中翻滚的情,行云流水般流淌出来。

3.重视口语表达。能言是会写的前提。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在作文课堂情境活动设计中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启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复述课文内容、讲故事、用词组句、组文、静物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一展口才,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变被动为主动练笔。

学生作文的薄弱,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作文教学的薄弱。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只有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策略,才能从低层次走向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