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改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观念,真正把主体确立起来。这对于一名从事老教材多年的教师无疑是一种大的挑战,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机遇?作为老教师此时心智更加成熟,年轻气盛时的那份浮躁已慢慢淡去,需要快速跳出温床,变劣势为优势,置身于宁静与淡泊之中,潜心钻研教学的新知识,新理念。故在使用必修1、必修2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现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深刻领悟教科书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只有领会好,才能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二 、突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理念

如我在上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节时,先演示了铜、锌做电极,稀硫酸做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的现象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原电池的认识,一位同学提出:原电池可以使不活泼的铜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我立刻把他的观点提交课堂,让同学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很茫然,有的说不可能,有的说观点是对的,争执不下,场面非常激烈。此时我觉得已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握时机分析了原电池工作原理,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提出观点的同学笑着说:老师,我错了,铜片上的气泡并不是铜和氢离子反应产生的,而是锌失去的电子传递到铜片上,溶液中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其他同学也笑了。

以前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教师总要拿着一些结论去解决问题,但新教材上并不直接给结论,这正是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好机会。故课堂我也不急着给结论,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好分析引导工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时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及与结论的亲切感,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课时与课堂容量的关系。教材内容多但课时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加大课堂容量,但此时必须注意:课堂容量需根据内容而定,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可只强调难点,甚至可以不讲,让学生去感悟;但学生理解有难度的章节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切忌吃夹生饭。

2.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如必修中《化学反应与能量》部分,在选修教材中还要更进一步讲解。这就需带课教师通盘了解教材体系,明白哪些知识在高二还要发展,准确把握处理教材的“度”,不随意给学生增加难度。

3.收放结合。教学中首先要“放”,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思考,主动交流,表白观点。但也要“收”,绝对不能因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放手不管,使课堂变成放羊式,哪些内容要交给学生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老师必须把握好、控制好。

四、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师生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要以及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从而实现或拓宽教学目标。

五、在新课改的同时必须注意学生知识的落实

教学内容的全面开花,课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培养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大部分学生只注重了过程而不注重结论,故知识反而落了空。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方程式都不会写。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故必须注意知识的落实,课堂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引到结论上来,课后还须留有一定的任务,教师做好检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钻研教材,正确运用各个栏目,如“资料卡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科学视野”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找出更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