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特点,能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尤其是问题探究的设计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全方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案的制作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以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为例谈谈学案的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学案的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属于一堂习题课,习题课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联系实际生活会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因此本节学案设计时的宗旨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丰富学生情感观和价值观。温州动车碰撞事件的引入既让学生关注了社会,又巧妙地将动静碰撞延伸到实际生活的动动碰撞。通过判断是否超速和交警测量刹车痕迹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学案的实际应用:

1.学案明确内容,预习知识

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研究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制作后在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根据要求完成预习,在学习目标中将“了解、掌握、理解”变为“记住、注意、会运用”,例如记住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平均速度公式,注意减速时间,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学生能参照学案要求明确预习要点,针对注意问题提前讨论找出问题,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将预习落至实处。

2.“三讲三不讲”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学家曾一通过心理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集中力思维情感活跃度持续时间为15分钟~20分钟,这无疑指出了教师的讲课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案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大部分知识,教师可进行“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易漏、易错,不讲学生已会的、能自学会的、讲了也不会的,例如在本节课堂上仅仅讲了速度——位移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平均速度公式使用技巧,以及怎样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节约了讲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3.创设问题增强互动,丰富情感观和价值观

事实表明学生上课不愿开口的原因是不会或知识不准。学案的设计使学生能提前预习或查阅资料,例如本节课需要根据两个案例分析车祸产生原因及写成标语宣传,假如在平常课堂上学生只可能提出超速,超载和“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之类的,但由于学案的提前发放,学生有备而来,所以在实际教学时学生不仅回答踊跃,而且思路开阔,不仅提出了醉驾、路滑、刹车性能坏等答案,标语更是标新立异“十次事故九次快,再加饮酒和超载”“超速超越了生命”“醉驾醉了反应时间,延长了刹车距离”等。通过两个生活实例的计算使学生感受到作为司机如果超速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同时又让学生扮演了交警勘查现场怎样判断是否超速。真实的感受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感,骄人的标语增强了自信心,言谈中的宣传丰富了情感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4.解决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便于引导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出其不意的问题常使学生茫然无从下手,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学生仅用“是”或“不是”回答,而学案的设计学生提前探究并通过跑步理解感受到临界速度。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地分析出了温州动车碰撞问题,将抽象问题从生活中简单化。

5.课堂练习检测增强了知识巩固

洋思教学曾提出: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判断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能力。在本节课中设置了“以18 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 m/s2求汽车在刹车后6秒内的位移”的问题,在练习中学生出现了直接应用6秒进行计算而未考虑3秒后汽车已经处于静止状态的错误,纠正后并要求学生通过提示“刹车陷阱”来理解此类问题。

本节学案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效率,注重了学习结果的反馈和反思。

总之,学案教学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究知识。学案利用一系列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当然,学案的编制要求教师查阅大量资料、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学生自学时间长度的安排、能力训练形式及课堂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