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见证人类走向文明及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

一、注重积累、品味语言的个性美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成语、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名篇段落。四字词语、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名篇的经典段落各有特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量的积累,学生在说话和习作的时候才能把别人的变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后边的学习园地就专门设计有知识积累:儿歌、谚语、成语、名言警句、名人名言、国学经典都在其中。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激励学生熟读成诵,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在生活、学习中活学活用。

二、阅读感悟、领会文本语言的独特韵味

如小小说《桥》的语言特色是简短、急促、形象。文中“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是一个句子,用短句给我们强烈传达出雨来得急来得猛;“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凸现她的无礼、高高在上;“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神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段话抓住了王熙凤的语言来写,她表面上是称赞林黛玉的丰姿,其实是在阿谀贾母,也是在夸奖贾母那些真正的嫡亲孙女。从这里引导学生感悟王熙凤是个富有心计、见风使舵和聪明伶俐的厉害女人。王熙凤的话语不但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也体现了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这两篇课文既是我们品读文本语言魅力的范本,也是学习描写人物语言的学习范本。

三、用心品味感悟迁移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再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小嘎子与小胖墩摔跤》通过动作描写,寥寥数语,就把小嘎子和小胖墩两人的摔跤情景写得栩栩如生。在看看吴敬梓笔下《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临死时,他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两个侄子和奶妈猜不透他记挂什么,他的神情越发焦急:摇头、眼睁得滴溜圆,手越发指得紧了。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根。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严监生危在旦夕,他临死惦记的不是亲人,而是两茎灯草的燃烧太费油。作者通过他的神情、动作揭示了他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丰富的表达方式,要学会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战场,学生只有广泛积累、用心品读感悟、迁移应用到生活学习中,才能彰显语文的语言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巧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