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更新教学观念,凸显学生主体,优化课堂结构,打破课程界限,强化课外阅读,借助现代技术,拓宽学习渠道,能让自己的语文课生动活泼起来,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

一、更新观念,定位目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点集中在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课变成了字词、语法体系、写作技巧教学,一篇篇声情并茂的美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使最具情趣和人文精神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和应试的工具。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摒弃“知识核心”观念,树立“能力、创新核心”观念;把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和行动指南。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在新课程理念支配下,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语文课便会“活”起来。

二、凸显主体,积极参与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根本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其次,应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气氛,来激活课堂气氛。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再次,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意识和习惯,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喜人局面。

三、优化结构,激发趣味

课文都是有灵魂、有思想感情的,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灵活而不是僵化的。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首先,一堂课开头数分钟的导语要“起如爆竹”。可介绍故事、对联、插图、悬念、实验等引入……好的导课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去求知。其次,要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提纲挈领,一点突破。最后,课堂要“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四、打破界限,沟通互补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教学《春》一文时,通过读、唱、找、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享受春天,并留下拓展作业:1.利用家里和图书馆里的图书、报纸,收集一些介绍和描写春天的图片和文字材料;2.收集古诗中春天的诗作,开一个朗读会、赏析会;3.用文字把美妙的春天写下来,用画笔画下来;4.学唱一首春天的歌。学生在实践中走进春天,达到了综合性地学习语文的要求。

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多样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游览,联系生活学语文,拓展领域,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体会。

五、加强阅读,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从几方面的工作入手,强化课外阅读的指导。1.营造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2.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空闲之余,博览群书,跟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研究,带领学生欣赏一些美文,一起点评等。3.帮助选择图书。4.适当检查反馈。

六、借助媒体,增添魅力

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利用挂图、简笔画,使教学内容“形象”起来;或利用电教媒体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发出“声音”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启智力,培养创新能力。1.乐曲导入,调动情感。2.播放范读,唤起美感。3.配乐朗诵,加深体验。4.录像播映,增强印象。总之,只要善用多媒体,多媒体和语文就会相得益彰,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前所未有的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抛弃陈旧呆板的模式,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