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师爱要全面、公平

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开朗的要爱,文静踏实的也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但是,我们看到现实中有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偏爱,而学生对教师的偏爱深恶痛绝。

教师的偏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偏向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大多数老师的通病,爱才之心,人皆有之,优秀学生往往能带给老师更多的成就感,从这一点来说,偏爱优秀学生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好多学校往往把教师的奖金和晋升都与学生成绩挂钩,从这一点来看,这种偏爱未免带有一点私心。(2)偏爱听话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好教,不惹事,不会给老师带来麻烦,有时还能帮老师干一些事情。这种偏爱是对遵章守纪的肯定,但是处理不好会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偏爱家庭条件好和有背景的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请客送礼,已形成了攀比之势。一方面,家长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些“照顾”,比如在座位安排、课堂提问方面给予自己孩子某些“特权”,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也有意无意地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偏爱。不管是碍于情面,还是出于私心,这种偏爱都是非常不好的,应该坚决杜绝。

师生无亲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给所有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也才能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师爱要讲究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失去原则的爱只能是一种溺爱,不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学校教育中,溺爱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溺爱有以下几种表现:(1)与学生关系处得过近。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淡化了师生距离,甚至与学生称兄道弟,在校园中与学生勾肩搭背,这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毫无威严感。有些学生,尤其是顽皮学生更是有恃无恐,乘机捣乱,一旦学生有违纪违规现象,教师批评时,学生便难以接受,并可能由此造成抵触情绪。(2)不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我们往往把做操、扫地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学生除了学习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放纵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违纪行为。然而正是这些细节,暴露出一个班自由散漫的班风,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一个烂摊子,想改变已经很难了。(3)赏罚不分明。该批评的不批评,该表扬的不表扬,对遵章守纪者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对违反纪律者的侥幸心是一次助长。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纪律,爱学生但同时必须坚持原则,有赏有罚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气,才能形成严谨有序、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

三、师爱要真诚

教师的爱是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的爱,学生是可以觉察到的。比如,上课时学生向老师问好后,有的老师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不是充满真挚情感地鞠躬还礼。学生遇到困难,只是随便过问一下,而不是热心地帮助解决。孩子们甚至可以从老师的一个眼神、说话的语气中敏锐地感受到老师到底是“真爱”还是“虚爱”,而“虚爱”一旦被学生察觉,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会养成极坏的品质——虚伪。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但是仅有爱还是不够的。正确的爱必须建立在真诚而炽热的情感、智慧、思想、情操基础之上。”

总之,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关系才能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敞开心扉,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绵绵的师爱,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