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者统一起来。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做人——作文”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学生的作文从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作文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是要用美的规律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做人——作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作文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学现状。为此,“做人——作文”教学要以高扬作文主体(包括教与学双方)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原则。

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指写作实践中自主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只有具备鲜明主导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努力冲破作文教学现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做法,主动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进做人”的有效方式,积极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作文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诉在作文之中,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质量。真正的主体性要求把“为了人”和“通过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主动的作文来提高自己的做人素质。高扬这一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就必须特别注意充分激发主动性,努力培养真诚性,放手激励个性化。

要充分激发主动性,就是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的被动和强制状态。过去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被请入瓮中,任师长或生计、生存、升学等各种各样“指挥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作文成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发起他们写作的主动性。

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综上所述,做人和作文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离开了做人,作文的意义便无从谈起;离开了作文,做人就留下了诸多缺陷和遗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人要求作文,让作文促进做人,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