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法

如:一只老鹰从山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了一只山羊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对乌鸦说:“你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乌鸦。”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这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主要对象是乌鸦、小孩和牧羊人。

如果我们从乌鸦的一系列行为中:“看见”“羡慕”“模仿”“练习”“抓山羊”“被羊毛缠住”看到乌鸦太幼稚盲目而又不自知,于是对这则材料的主旨概括为“知人难,知己更难”,或“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或“不要盲目模仿”,或“不能一味好高骛远”等。

如果从牧羊人的言行“被牧羊人抓住”“你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来分析,这则材料的主旨概括为“人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或“人贵有自知之明”或“聪明反被聪明误”等。

若从孩子的这句评价“它也很可爱啊!”来立意,则为“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或“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或“‘东施效颦’未尝不可”等。

二、因果推导分析法

如: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了几只小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这则材料中的渔翁在井里几天劳动的成果:第一天捞了两条大鲤鱼 ;第二天捞了三条鲫鱼;第三天捞了几只小虾;第四、第五天一无所获。他的收获一天天地减少的原因: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我们就从这些原因中得到启示:“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或“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等。

三、找关键词句法

如:燕子是一种侯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天经地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的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纸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理解这则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语是“好奇”,关键句子是“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我们从这些关键词句来给这则材料立意:“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或“不能一味地迷信权威”等。

四、辩证关系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

如: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在这则材料中,学识渊博的教授被井底之蛙驳得哑口无言无以应对,主要是教授的这句话(“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说得太绝对太主观了。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断,致使被青蛙反驳而无言以对。由此我们给材料立意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世事无绝对”或“理论要联系实际”等。

如果我们从青蛙反驳的话语(“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来分析,一个孤陋寡闻的小青蛙敢于据理力争驳倒一位大教授,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啊!由此可立意为: “善于质疑”或“敢于挑战权威”等。

再听最后众动物振聋发聩的愤怒之声(“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我们就更明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或“不要小看他人”的道理了。

五、联系实际法

如:蚂蝗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这则材料非常简短,仅仅给我们描绘了生活中的两种事物,却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就材料来立意恐怕很难,因此,我们由材料中蚂蝗、香烟的性质和特点联想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或社会想象。在生活中与蚂蝗和香烟相类似的人或社会现象有——“口蜜腹剑”、“表里不一”、“笑里藏刀”、“口是心非”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挂羊头卖狗肉”……从中我们也学会了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