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标,教师做好“编导”很关键。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用精辟的开讲点燃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新课,可以创设出热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无意记忆,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发掘出自主学习潜力。因此,充分利用好“导入”这个环节,是教师应潜心研究的一个方面。我在历史教学中通常用讲历史故事、民歌、复习、名诗文作者或名言名句导入法等。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就能给学生以足够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挂出一幅秦始皇的图像,让学生描绘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他究竟有何功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朝的统一》。图像与一个人的事迹结合,学生记忆深刻。

再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合作学习。

例如学习《王安石变法》这一课时,对王安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组展开讨论,如在讲“青苗法”时,先让小组讨论,各组找出代表解释概念,然后我们展开大讨论这一措施的利弊,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到了当时的现实,大白菜价格不断攀升,政府为解决物价不断膨胀的局面,采取了市场与行政两种手段,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们对这一措施的理解用现实问题来突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所以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初中历史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主题性淡化体系性,学生学习历史仅仅是拘泥于书本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不会对这一学科有足够的认识,学习兴趣就无从谈及。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给他们充足的空间自主学习。书本知识他们通过预习、自学就会消化大部分,而上课这些知识就不用再次强调了,我们可以扩展与深化历史教学。这里的扩展与深化指的是对历史知识的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比如说在讲授关于岳飞的历史知识时,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专门用了将近两课时来讲解这一历史人物。由于学生在大量的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当中对这个人物有所认识,在他身上有很多见闻和疑问,所以让学生们在课下广泛的搜集资料,课上我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哪些是历史真实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给这一历史人物一个客观准确评价。这时候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就会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不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而且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好激发学生兴趣的好“编导”。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历史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