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就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阅读的兴趣,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文字的情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不管做什么事,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系统学习阅读方面的知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兴趣分化而对阅读产生厌倦心理。当然,学习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第一句是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查准字音后,在读的过程中,选出读得好的同学读课文,来表达秋天的美丽景色,强调声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秋天景色的美。

其次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它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这样就能形成一种习惯,天天如此他们的阅读水平就越来越高。

最后是边读边想象,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我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这样指导学生想象:先反复诵读,然后放一段歌颂老师的诗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学生听了以后都积极的举手发言。“老师还在灯下写字;老师正在批改作业;老师正在备课;老师是蜡烛;老师是春蚕……接着我又说:“老师在备课时没人与其说话,多孤独啊!”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大胆地展开了想象,我想送给老师一盆花陪伴老师,我想送给老师一个布娃娃,有一个同学说我想送给老师一株紫丁香!看同学们说得有多好,这就肯定了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二、重视培养阅读兴趣

在低年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爱护书籍,阅读是反复、多次进行的过程,所以要珍爱图书,不能在书中乱写乱画。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是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特别是小学生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选择阅读,家长可给孩子或孩子给大人讲书中有趣的故事,还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看谁讲的生动、有趣、富有寓意和知识性。这样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来。

三、多积累,学好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阅读,还要走进阅览室、图书室、网上图书馆查资料阅读;其次,要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如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扩大阅读面,多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儿歌,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只有重视学生的习惯和兴趣,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实际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