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的确不可避免。然而,学习本身需要竞争吗?成长成才的路上,“我”与“你”,“我”与“我们”,究竟是非此即彼胜者唯一,还是美美与共相互促进?
孩子被打,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打回去。“被欺负了,一定以牙还牙”。但是,当家长们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几个问题。
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我们时常能遇到这样的男孩子,他很渴望与同学一起玩耍,但一不小心就成为同学们告老师的对象——“老师,他打我。”原本是很小的摩擦,却总是升级为肢体冲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之一。2017年《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困扰,抑郁症发病率呈低龄化趋势,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媒体报道,继留学英美等英语系国家之后,一些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到泰国读国际学校,尤其一些二线城市还不足够富裕的家庭,更青睐于此。
孩子书包太重,怎么调节?年纪还小就有“富贵包”怎么办?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教授解答家长的疑问。
“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在武汉中学进行的关于亲子沟通的调查中,小嘉(化名)在调查表中这样呼吁。在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但超过七成孩子却认为自己“听话”,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较大偏差。
“绘本”成了近几年幼儿识字、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读绘本”成了热词,也成了众多家庭教育的灵魂。但是,对“绘本”的错误理解,以及一味地追求阅读量,却给孩子和家长套上了“枷锁”:快乐的情绪变成了机械阅读。
“你别玩手机了,看会儿孩子。”“哦,没事,我看着呢。”尽管站在场外的娃妈几次提醒,坐在儿童游乐场中的娃爸还是低着头玩手机。游乐场边的安全提示上,却明确要求家长必须全程陪伴孩子,履行监护义务。
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总会认为控制好过放任自流。其实,很多时候控制非但不能改变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还会因此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破坏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