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巴山腹地安康市西南端的汉滨区双龙镇,远离城市的喧嚣,清幽苍翠,茶香萦绕,清澈的马家河水缓缓流淌,让这里充满了灵动与活力。

20240426111007535-85-fc46f.jpg_scale.jpg

一踏进双龙小学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饱含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儿童水墨画作品——从茶园采茶到乡村集市,从房前屋后到校园课堂,孩子们的画作经过精心装裱被挂在墙上,陈列在校园的角角落落。

“老师,你画的石头形状为什么千奇百怪?”

“我画的是我心中的石头。我们所画的虽是生活中的场景,但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同学们,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画出对家乡的情感......”水墨画社团的课堂上,汪子文正以双龙镇特色建筑——石板房作为引入,边讲解边示范,带领同学们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

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画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作品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观摩学习中,我注意到一个女孩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便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喜欢画画吗?”她抬头,笑容灿烂:“我叫怡怡(化名),画画太好玩了,一拿起笔,我就很开心。”

据了解,怡怡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平时少有人跟她交流,学画之前,她见人就低头,语言表达能力弱。汪子文把她接到绘画班后,不但悉心指导她绘画,平时也尽量多跟她沟通,还带着她走出乡镇参加展览。慢慢地,怡怡不仅绘画水平提升,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

“艺术能改变孩子。”汪子文告诉我们,“水墨画社团开办之初,班上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所以有的孩子性格很内向,有的很自卑……参加社团一段时间后,他们不但绘画水平提高了,人也变得自信了。”大学学习美术专业的汪子文毕业后来到双龙镇,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镇上留守儿童对美术与知识的那种渴望,于是,他开始在双龙小学义务教授水墨画。

据介绍,双龙镇目前在校留守儿童近400名,约占全体学生总数的39.5%。这些学生由于缺乏父母关爱,普遍表现出不自信、胆怯等性格特点,基于此,学校2016年开始尝试用美育教育让孩子们敞开心扉。“我们坚决不能照搬模仿城市学校美育发展模式。”双龙中心校校长侯启康说,农村孩子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与城市相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是美育最肥沃的土壤。因此,找出适合当地孩子身心发展的美育项目,让他们发现家乡景色美,认识家乡山水美,有助于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生活、爱学习、爱父母的的优良习惯。“实践证明,我们几年来的坚持,走出了一条具有双龙特色的乡村美育之路。”

目前,水墨画已成为双龙镇的一张特色名片,此项工作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学生群体也由留守儿童扩充至全镇所有学生。学校利用周末、寒暑假带领学生走进村落,把美育课堂“建”在山间水畔、农家小院,让孩子们品味乡土文化、体验非遗传承、探寻红色根脉。“孩子们通过水墨画的学习与创作,不仅审美能力提升了,同时,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侯启康说。

水墨画的推广还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城市的艺术家们纷纷走进双龙,这种交流不仅让乡村的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资源,也让城市的人们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与纯真。“一方面,我们‘请进来’知名少儿美术教育专家、画家、教师进行交流、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带领着学生‘走出去’,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双龙小学校长叶娜介绍道,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的文化生活,也让城市更加了解乡村的文化需求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双龙镇儿童水墨画社团作品分别在区、省、国家相应展馆进行展览,40余幅作品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收藏。” 叶娜说,下一步,学校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分年龄、分阶段将水墨画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努力打造具有双龙特色的地方课程,推动全镇美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双龙小学是双龙镇学校美育追求更高质量的一处剪影。近年来,双龙镇中心校在上级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少儿水墨画创作为引领,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全镇7所学校,现有美术教师7人、音乐教师4人,建有安康双龙乡村少儿美育基地1个,汉滨区双龙镇美育研学教育基地1个,安康学院美术写生基地1个,市、区级生态观光茶园研学游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汉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个,双龙的美育工作正式步入发展快车道。

水墨画与乡村美育的结合像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它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文化更加繁荣,也给孩子们浇筑了艺术的理想、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水墨画的滋润下,美育之花在乡村校园绽放,为乡村振兴增添绚丽的色彩。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