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色研学活动悄然升温,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学生到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已成为各类学校落实“大思政”理念的首选方式。从活动的意图来看,学校精心策划,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旧址和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确实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思政课。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红色研学活动出发时热热闹闹,参观过程开开心心,结果却是走马观花,给学生能留下的仅是“到此一游”。如何让红色研学活动“走深走实”,就需要发挥思政课的独特优势,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要求,挖掘红色资源的深层思政价值,做好红色研学活动的“下半篇文章”,真正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精神、提素养。

一、讲活红色故事,坚定爱国骨气

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要“走深走实”,首先要延长教学链、拓展红色资源的价值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我们开展红色研学,带领学生走进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场地,就是要让学生观察并体悟每一处革命旧址、烈士陵园所承载的浩浩历史,聆听革命先辈曾经书写过的感天动地、经天纬地的生动故事,体悟英雄先烈的拳拳爱国心、深深报国志。而冷冰冰的历史,往往是通过红色基地的专业讲解使其“复活”,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活红色故事,通过还原历史事件、追忆先烈人物等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战天斗地的苦难历程,学生通过观场景、听故事,比较直观地对红色故事有所了解。这样获取的红色体验虽然浅表化,却恰恰是思政课最宝贵的资源,课内创设情境让参与过研学的学生“现身说法”,重新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并对其深加工,则能让更多的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更透,也让教材生硬的文字变得异常生动,将教师的空洞说教变为学生的主动回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选择。

再讲红色故事,并非故事的重复,而是对红色故事的深度淬炼,将红色资源转为课堂素材,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促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从感情认同上升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笔者在教授统编版必修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综合设计了议题——从我市的铁路建设看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在导课环节,用PPT展示了学生曾研学参观过的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和宝成铁路纪念馆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谈谈当时参观的感受,继而以宝成铁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和宝天铁路的艰辛建设故事作为课程的核心素材,将学生重新带入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感悟铁路先辈们为建设新中国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明白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再让学生谈现在的感受,从而坚定学生的爱国骨气。结合研学经历再讲红色故事,既是对研学经历的强化,又是对思政课的生动演绎,更好地实现了实践育人和课程育人的统一。

二、悟透红色真理,增强文化底气

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观”是形式,“悟”才是目标。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思政教学活动受限于空间资源狭小,无论如何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都很难真正让学生体验历史场景、斗争情节,交互也只是停留在口头的对话、课本的文字中。红色研学活动创新了课堂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涵盖了历史、政治、地理、语文等多个学科,其所蕴含的红色真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增强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实践表明,仅凭几次红色研学活动,只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很难深刻触及学生的灵魂,更难以长期性、系统化影响学生的“三观”,唯有“内外结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反复淬炼,方可化识为智,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道理离不开真实的情境。思政教师要善于创设并利用各种契机,做好红色研学活动和“三观”培养的引路人,善于在红色事迹、红色实物与红色信仰、红色精神之间牵线搭桥。学生在参观扶眉战役纪念馆前,教师布置让学生记住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展品,可以是破烂简朴的衣物,也可以是锈迹斑斑的枪械。学生在回来后还保留着当时的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趁热打铁,让学生从“参观”到“悟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化的“多样”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走样”。许多学生对于党的了解过于浅薄,一些错误的观点充斥着青年学生的头脑。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内心深处认同我们党的领导执政地位。在教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笔者设计议题“史上最牛创业团队——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程”,以时间为轴,展现不同时期我们党的史料照片。学生观看展示照片,同时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们党能在物资条件如此匮乏、环境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从这些衣物、枪械中学生重历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艰苦卓绝、牺牲奋斗的苦难辉煌岁月,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初心使命不改,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斗志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延安中学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他勉励学生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研学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由“知”到“行”,将一次研学经历化为长久奋斗的精神动力。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政教师作为培根铸魂的主力军,绝不能错过每一次红色研学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统筹教材和红色基地两个资源,研学前可以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研学,研学后再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历史剧表演等,帮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的奋斗志气,以期达到研学的最佳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之后,趁着学生的热情未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主题思想教育。现在学生的成长条件都较为优越,习惯于生活在父母、教师的精心照料下,不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意志力薄弱、缺乏理想信念等问题,迷茫成了现阶段的“基调”。扶眉战役纪念馆参观结束后,笔者在班级中组织开展了“讲红色故事、书报国之志”的主题演讲活动,要求学生以参观时印象深刻的事物为题材进行演讲。随后,又召开了“学先烈、强斗志”的主题班会,设计了“书志”活动,借用研学经历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敬佩的英雄人物和自己的人生目标张贴在教室中,以此激发学生的乡土自豪和家国情怀,使其立志为家乡和祖国建设拼搏努力。多种形式的活动传承了红色基因,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培养了学生的不畏艰苦、敢于拼搏的品质,让红色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色调,让英模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让奋斗成为青春的主旋律。同时,学生也更加关注家乡、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成为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和美好家园的建设者。活动后,有学生关注到我市公交线路设置的问题,发现群众出行不方便,为此他还专门进行了社会调研,向市公交公司和市长信箱写信反映,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和整改。

红色研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重要形式,更是强化学生思政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师唯有增强主动性,提高敏锐感,做好红色研学活动的“下半篇文章”,将校内教学与校外研学活动深度融合,将红色资源与教材相互融合,方可提升育人效能,让红色精神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作者单位   宝鸡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