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共处。

——题记

时光的脚步在岁月里轻轻挪移,我站在窗前,感受着融融暖阳,回想自己二十年的种种过往。二十年前,一个青涩懵懂的姑娘步入人民教师的行列。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那个时候的我不知道,也没想过。从教二十年来,周围大多数人一直探讨的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却很少有人提到“是谁在教”这个问题。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师,我没仔细思考过。“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共处。”这是我在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看到的一句话。今天,这句话又开始叩击我的灵魂,清晰有力地催促我思考:我是谁?我做了些什么?将来我还能再做些什么?

【吾之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一个好的老师意味着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脑海里一遍遍回荡: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

那我算是一个“好的老师”吗?

2000年8月,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我阴错阳差走上讲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当时的我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可当我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底下几十双好奇的眼睛,本来很自信的我居然胆怯了——我能教得了他们吗?能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吗?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仿佛在问:“老师,你会教给我们些什么?”我害怕了,摆在我面前的不是“工作”,而是责任,更是挑战!我开始认真且慎重地对待我的课堂,对待我的学生……从初一到初三,一路走来,我和我的第一届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带领着他们徜徉于文学的海洋中,品味散文的精美、诗歌的韵律;感悟小说的深刻、诗词的精辟……我经常到他们的宿舍里,督促他们洗衣叠被讲卫生,和他们聊天逗趣讲故事;排练大合唱的时候我喊哑了嗓子,运动会上有人摔伤我急出了眼泪……2005年3月,我被调到了榆林市定边县第二小学。这次,坐在我面前的不是有思想、有功底的初三学生,而是一群三年级小学生,当年初登讲台时的懊恼又一次占据了我的身心。怎么教他们?说鲁迅,他们知道吗?谈唐诗宋词,他们听得明白吗?所有的曾经归零,一切都得重新开始。慢慢地,我发现这群小学生虽然顽皮、好动,但他们思想单纯、心地善良,也有很多可爱之处。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围绕“爱”展开交流。学生们讲了许多与“爱”有关的故事,父母的爱、朋友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一个个讲得那么真诚。最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罪犯的母亲是如何跋山涉水来看望自己坐牢儿子的故事,等我讲完了,那些小脸蛋上居然都挂着晶莹的泪珠!我感动了,不是被故事感动的,而是被孩子们感动了!从此以后,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从事着一份纯真的事业,因为我们面对着纯真的孩子,所以,我们也要成为一个纯真的人。一个好的老师,不是名扬天下,流芳千古,而是对教育不存半点功利之心,孩子就是我们的全部,教育就是我们的信仰。

教书二十年,我曾经抱怨过,也曾经退缩过,但在学生面前,我无法堕落。我可能算不上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好的老师”,但是我一直保持着作为教师的良知。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灵魂若没有庙宇,雨水便会滴落在心上。”在工作岗位的每一天,我当倾尽全力为灵魂盖一座庙宇,不让雨水滴落在我的心上,更不能滴落在学生的心上!

为师路漫漫,虽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只要行而不辍,必定未来可期。

【吾之学】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上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读书,工作以后,这个习惯也保持了一段时间。但是我在阅读上还是缺乏引领,读的书很杂,完全是为了消遣。身边的同事大都比我年长,他们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较少。每天上课、改作业、写教案这些常规任务完成以后,就是聚在一起聊家长里短。差不多是十年前吧,学校管理并不严格,老师们在没课的时候经常会织毛衣、绣十字绣,甚至是逛街……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有所懈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就是上好课,不要亏待了学生。“读书学习、自我提升、专业发展”这些词汇在我脑海里是没有概念的。殊不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想要“上好课,不亏待学生”,也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淀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只可惜,当时我并没有遇到这样震撼心灵的文字,读《给教师的建议》是在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之后了。那一年里,我读的教育理论书籍比之前十几年所读的总数还多。

其实,我依然有过退缩的念头,总会找一些理由搪塞自己:天天忙得像个陀螺,哪有时间读书写作呀?别人都不这样做,不还是干得好好的吗?这样做值不值得?一次次,我把自己唤醒;一次次,我把自己拽起;一次次,我从书籍中找回源自心灵的力量。经历了这一年的时间,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阅读,说到底,离不开内在的动机。只要想做一件事,再难也能挤出时间,如果不想做,再闲也能找到借口。

在我从教的第二十年,这是我经历的最非凡的一次“机遇”。这是我教育中的第一缕阳光,虽然来得很迟,但并不妨碍它光芒四射。在追光的过程中,我必“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吾之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旦你以为自己已经非常卓越,那滑向平庸的过程也就开始了。

自从2018年担任副校长一职以来,我在课堂上所花费的精力明显减少了很多。认真学习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无知的小学生,大脑如一片从未开垦的荒地,别人心中的教育树木葱茏,而我,却是如此的贫瘠。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在组织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时,我总是忐忑不安。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后,我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恐惧都是病态的,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我恐惧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匮乏,或许这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激励我大量阅读的力量;我恐惧我会因自己的无知和失误把教师、学生引上弯路,这个恐惧或许不是警告让我逃避,而是发出一个信号:多学多看多问多思考!萧伯纳说:“好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我也许正在经历着事业的瓶颈期,前方定有另一番风景等着我去探索。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帕克·帕尔默也说:“我教书教了三十年,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的内心觉醒,越是卓越的教师,越是一直处于内心的觉醒之中。从此刻开始,我也要唤醒自己。我算了算,如果人生不出大的变故,我还能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干十五年。十五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还能做很多事情,惧的是很多事情我可能来不及去做好。当我回想起过去的二十年我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时,心里不免戚戚然。我突然意识到,未来的每一天,我肩负的责任重大,我应当把每一秒都播种到教育的田野里去。如朱永新教授所说,要有农人的情怀,双腿扎进泥巴,精耕细作,并且在不停地播种与收获中对农田有日益改良的思考与实践。

【吾之志】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人最强大的对手是自己。”当我们决定不再作茧自缚的那一刻,我们便会从一切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存此志:努力成为一个“新专业人士”——有道德操守和自主的力量,有勇气付诸行动,拥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体现最高的职业价值。

未来需要这样的人,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拿出勇气来,重塑自我吧!”

面对内心的呼唤,我想用生命发出一个清晰的、由衷的、响亮的回答:“好!”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彩虹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