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正是针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让我们从政治高度认识到“双减”工作的意义。

一、健全模式,突出特色

结合国家“双减”政策要求,我校将课后服务内容设定为每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除外)16:25—18:25,实行“作业辅导+社团活动”双提升模式。主要内容有:

(一)作业辅导

辅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推行小学生书面作业不离校,不在课后服务时间内讲授新课。

(二)社团课程

开展体育锻炼、阅读、艺术特长培养等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综合实践

开设“劳动、植物辨识、爱手工”等实践课程,走出学校开展研学活动。

课后服务一: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承担作业辅导,并布置分层、弹性化和个性化作业,查漏补缺,拓展学习面,以提升完成作业的效率。

课后服务二:结合校情,突出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及地域特色。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校购买材料包,开展“爱手工”校本课程,激发低段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结合杨凌农科城地域特色,二、三年级开展植物辨识校本课程,其中涵盖植物种植、培育养护、观察辨识等,教会学生认识校园的一草一木、瓜果蔬菜等。我们还开辟了校园劳育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种植园,进一步探索植物的奥秘。

二、聚焦课堂,创新课程

立足“三个课堂”让减负提质落地,让课堂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一)夯实“第一课堂”,守好主阵地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坚持作业日公示,让功课堂堂清、日日清落到实处。同时,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丰富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对教材、课堂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二)构建“第二课堂”,发挥育人功能

德育为首,积极探索五育融合新模式。学校利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创建了雕刻时光板画社、墨韵国画社、旋风篮球社、雏鹰鼓号队、管乐团等32个社团。学校利用墙角空地开辟了“教稼园地”,将土地分给各班级,由师生根据节气选择种植的农作物。校园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的巧妙融合,让学生从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

(三)打造“第三课堂”,强化实践育人

为加强德育建设,强化少先队思政课教育引领的作用,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积极打造精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红色基地教育、清明节赴扶眉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生“学党史”、童心向党主题活动、升国旗仪式、传统文化教育、学雷锋日、植树节、国庆节等节日教育等活动,让爱国红色基因与实践课堂相结合,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国志。

三、 经费保障,激发活力

根据《关于做好全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杨管教发〔2021〕18号)通知精神,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按劳分配考核机制,考核分配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后服务工作取得成效。

(一)  收费管理

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公户,做到专款专用。课后服务费按学期收取,不得跨学期预收,学期末根据学生实际参加的课时据实清算,多退少补。

(二)  支出管理

以学期为周期,每学期收取的课后服务经费全部用于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支出,据实列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确保专款专用。

1.课后服务总收入的10%:用于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日常办公及吸纳校外资源的支出。

2.课后服务总收入的90%:作为本学期课后服务补贴可分配的金额。

3.严禁坐支、以收抵支等违规现象发生,退费及各项支出严格按报账程序进行审批。

四、家校社协同共育

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开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课后服务要结合校情、师资、学情等,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联动的多元联动格局,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实现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确保教育实践和课后服务共同发展、协同育人。

结合学校教师特长,充分发挥科任教师潜能,鼓励人人争当“社团主教”,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体育教师担任射艺教师,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担任广播“社团主教”。但在实践中,部分社团师资明显不足,因此我们聘请有特长的学生家长任校外辅导员,担任轮滑、软笔、硬笔、围棋、管乐、象棋、舞蹈、礼仪主教老师。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及专业机构进校园,聘请专家、教授、家长来学校开展科普讲座,例如,消防安全教育、疫情防控知识讲座、交通安全讲座、科技创新讲座等科普知识宣传;建立了校外劳动研学基地,家委会协助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校外科普实践基地,如农业科技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众兴菌业等,农耕实践、采摘劳作,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参与劳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家校社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研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凌恒大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