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是人的天性,它并非是学生的“专属印记”,身为老师的我也是一样,总觉得这事、那事可以放到明天,甚至是之后的几个星期再做。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在“明日复明日”的拖延症里。但是在一次磨课的时候,我突然“挖掘”出了自己的后劲,一次争“能”,让我顿悟到坚持的光芒。

去年,学校赛教通知10月7日发布后,我被安排在10月8日的第二节课讲课。时间紧张,稍加思索后我选定了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雨》这一课。

书写教案、制作课件,不知不觉已经晚上九点半了,眼看即将完工,不料在我关闭文档时,由于操作失误,没点击“保存”……界面消失的那一瞬间,我顿感浑身无力,缓缓闭目靠到椅背上,放空了十几分钟,但是紧迫感和使命感将我从崩溃的边缘拽了回来。我继续埋头制作课件,其实那会儿也曾想在网上随便找个PPT凑合交差算了,可是已成型的讲课思路已经在我脑中“预演”了很多回,我不能自欺欺人。于是打起精神,一直忙活到子夜才搞定。

第二天,直到上课前10分钟,我课件中的个别细节问题还没来得及调整,就匆匆忙忙组织学生来到了录播室。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的老师,由于我准备不充分,感到格外紧张,硬着头皮讲完,时间超出了五分钟,也没能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机会,便匆匆收场了。

本以为我的赛课已经走到了尽头,没想到这只是个开端。课后,主抓教研的董副校长肯定了我的课,并且通知我要再次打磨,最终要录制一节20多分钟的成品课,代表学校语文课堂创新模式,上报区教育局参评。下午,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一起评价了这节课,都认为我的课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并且毫无保留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最终,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二自然段的精讲环节:如何巧妙切入话题;如何精简内容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还不失去语文自身的美……

第二次磨课后,辛蓉校长再次对我的课进行点评,帮我修改了教学设计,指出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还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尤其是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切入点,等等。

第三次磨课是最后的“练兵”: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要在二十几分钟内完整展示,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切都已准备就位,可时长控制还是个大问题。请教辛校长时,她告诉我:“自己再拿筛子筛一下,突出重点,精简语言,各环节紧密衔接,你一定没问题的!”可我心里还在打鼓:我真的行吗?

真没想到,在正式录课时,我才发现我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一切都在正常运转,甚至超常发挥:课件没有出来“捣乱”;时间控制在了27分钟,打破以往纪录;环节衔接得紧密又自然;尤其要夸奖的是这些三年级小学生,跟我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表现激励了我,感染了我,让我整堂课元气满满。在最后的展示环节,学生们的表演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这节课,好像把秋天搬进了教室,搬进了学生的心房。

老师们在讲台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何尝不是他们默默修炼而成的呢?我们行业内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要我说,应该是“没有经历过赛教、磨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有多么优秀!这是我在这几年的赛教、“能手比武”中逐渐体会到的……

赛教过程虽然痛苦、磨人,但也真的能锻炼人。来到西安路小学之前,我根本就没有往教学能手这条路上考虑过,只想老老实实地好好教书,想着不必显示自己有多厉害,但到了西安路小学,看着那么多教学能手的招牌,才发觉自己以前有多狭隘。后来学校领导听了我的课,强烈建议我朝这方面考虑,我才慢慢醒悟过来。

老大不小了才开始走上新路。虽冲劲不减,但方法欠佳,我对困难的估计还是不足,好在这一路有师长帮带,有领导和家人鼓励。总算是蹚过河、翻过山,见到了希望的曙光。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每一个人的成长之路都少不了奋斗史,我也一样。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课件改了一遍又一遍,试讲得连自己都因太熟悉而不想看课件了,就差烧成灰吃进肚子。每天讲得迷迷糊糊,开车还在想着哪里讲得不对,还可以再提高、再改进。以至于校门口那条最熟悉的路,居然吃了两个左拐限行的罚单,用爱人的话说,我都有点儿走火入魔了。

坚持是最好的老师。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前行,请教了那些“老把式”语文老师,看似只言片语的指点,却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潜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建立起来。

以前,我一直陷在“孤芳自赏”的泥潭里,根本没见过这么多“桃花源”一样的开阔天地。一次次试讲,一次次说课,一次次被否定,又一次次重整旗鼓,真的非常辛苦。埋头苦干,看完了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小学段的所有课文、教案,备完了各种类型的课,写了几本子笔记和说课稿,那一个月的成长速度超过了我之前十几年的“乌龟爬”。

成长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我喜欢成长之后的喜悦,更喜欢在默默前行中经历的磨砺与锻炼。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