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思政课”作为一种科学理念,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机遇,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升带来了广阔空间。“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教育新模式和教育体系构建上展开探究和分析,而善用“大思政课”,既要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要培养教师队伍,提升“大思政课”教育者素质,更要尊重学生主体,彰显“大思政课”的学生话语权,才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并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在科学回答思政育人内在规律的同时,对于新时代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实效性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更加凸显其意义的重大。

“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

“大思政课”立足新时代,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实行“三全育人”,以集中各类资源和力量实现“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从而形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育人总体格局。故而,“大思政课”不仅是一个科学概念,更是一种育人理念,乃至一种工作方法。它的提出不仅突出了对思政育人的重视,更凸显了对育人规律的尊重,更强调了对育人方式的创新。然而,从“大思政课”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来看,又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紧紧相连、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体现的是对育人合力的要求,是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持续办好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遵循。

具体而言,可从三方面对“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进行梳理。首先,“大思政课”的目标要远大,要紧扣时代脉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大思政课”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把握这一主题、矢志落实这一目标,“大思政课”方能成立。其次,“大思政课”的视野要宏大,要能够蕴藏多种思政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因此,“大思政课”要能够站位高远,要让有信仰、有情怀的人愈加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引领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深厚家国情怀。同时,使“大思政课”能够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于一体,把网络思政、文化思政乃至实践思政统一起来,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真正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再次,“大思政课”的前景要广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要协同资源和力量多方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也就表明“大思政课”之大,非学生人数多、授课场所广、授课教师知名,主要在于宏大时代、鲜活素材以及生动故事,通过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搭建而形成的社会思政课、学校思政课和家庭思政课,打出一套“组合拳”,讲出一堂气势磅礴、铸魂育人的鲜活“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动机,会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终建设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大思政课”视域下,强调建立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和动机,以此驱动来促使大学生保持学习的良好习惯,其实就本质而言,强调的是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更为重要的则是对于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关注。

因此,“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相融合,深度推进“互联网+教育”这一育人新模式,即基于互联网平台,促使传统教育空间不断得以延伸,进而设计出能够有效迎合大学生认知与审美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正如研究者指出,教师的“教”要体现的是以生为本,至于学生的“学”则要切实彰显出知识获得的本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材,但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一隅,应完成教材重点知识与现实的对接;要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但不应仅仅停留于教材知识,应完成教材难点知识与个人思想的相互映衬。对此,“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有了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和发展前景。

2.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就是统筹高校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并对教育的本质要求与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资源配置和思想引领。所以,教师着力构建的乃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要关注教材中的先进思想理论,又能够深刻把握和深入了解我国的发展态势与目标、世界发展与演化大局等。

就“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而言,更为强调全方位育人,根据相关研究,更加注重展现的是育人的思想、方法、理论,以及育人资源与育人模式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应充分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以此来促使大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立场,进而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也能够拥有符合新的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技能。而高校乃至教师,则需要从“大思政课”的思想内涵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与思路,思考和探究怎样才能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结合如何培育现代化的人才这一问题做出积极的思索和解读。如此,方能立足新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明确和贯穿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的长期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水平,进而培育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政治立场坚定、信仰信心高涨的新型人才。

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大思政课”的讲授,既要做到“有意义”,更要兼顾“有意思”,主要是在“大思政课”的内容、载体、方式以及情境和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促使大学生在浸润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有效地感悟“大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之光、理论之美。

1.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作为支撑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保障,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大思政课”不是简单地拿着文件宣读,而是要同现实结合,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更是丰富多彩的,如此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课不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只有开拓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改变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传统授课模式,真正讲好一堂既深刻又真切、既出彩又动人的“大思政课”,从而发挥育人实效,促使大学生汲取知识的精华和养分,明确自身的使命和担当。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决定和支配着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作为重中之中的政治教育,就要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促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在理想和现实、当今与未来、中国同世界的联通中感同身受,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进而达到理想的效果。拓展教学资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尤其是改变过往枯燥乏味的内容,为理论赋予时代性。既不当“封闭僵化”的那一类复读者,也不做“改旗易帜”的那一类伪装者,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进步理论,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作为解决时代问题的指南。“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实践不断发展,所以理论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符合所处时代的特征。

这就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做好相应工作。一方面,要善于丰富课堂资源。善于从中国故事,尤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蕴含的鲜活事例中搜集教学资源、挖掘蕴藏的深刻精神,并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增进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理论认同。另一方面,要善于开发环境资源。挖掘理论资源、用好新媒体资源、抓住专家资源,充分利用国家重要纪念日及校园节日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并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这是“大思政课”通过中国道路、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确立中国自信、中国担当的必然选择和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最终能够担大任,成为栋梁之材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2.培养教师队伍,提升“大思政课”教育者素质

教师乃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作为实际意义上的“传道者”,教师这个“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所以在“传道”的过程中,首要的要求就是以身作则,如此才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其工作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需要教育者具备综合的、全面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素质,甚至是强大的人格魅力。

从政治素质上来看,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过硬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及政治素养,这支党的坚定维护者、执行者大军要积极传播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时刻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切实发挥好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主导性作用,并引导大学生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仰者、传播者、维护者。从理论素质上来看,教师要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能够通过对特定政治思想的宣传,并用特定的理论对现实问题予以解释,进而让受教育者主动信服、接受并且内化成“自觉性”意识,以此指导自身实践。同时,教育者还应掌握有关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知识,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切入点,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从工作能力素质上来看,作为教育者,要采用适当而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语言表达、分析研究和组织管理。学生不大可能会自发产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不可能自己理解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通过教育者对其宣传和讲授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主张。这就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运用的具体工作方法,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疏导教育法、典型案例教育法、说服与宣传以及激励感染法等。对此,卡特莱特曾在其劝服原则中提到“要让受传者认识到该信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是一致的,而且被劝服的行为是达到他们原有某一目标的途径,也就是说让人们在感情上接受”。这就需要通过激励的方法、感染的方式,努力做到以情化人,寓理于情,从而激励和感染学生。

基于这些认识和要求,需要从两方面来提升“大思政课”教育者的素质。一是鼓励引导教师“走出去”,促使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好“大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更是如此。善用“大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教师对实践和现实的深刻把握程度。通过调研、实践与学习,通过对世情、国情与民情的了解和体悟,深刻把握现实、自觉与现实融合。二是教师要主动作为,将社会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教育主体积极“引进来”,促使各类实践主体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应当而且必须作为重要主体参与到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中。但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命题践行主体的理解,如果仅限于思政课领域,囿于思政课教师,那么,便有意无意间将这一宏大命题窄化了。所以,“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不应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还要广开门路,将全党全社会的各类精英、翘楚吸纳进来,以其亲身经历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实现。

3.尊重学生主体,彰显“大思政课”的学生话语权

教育的对象能否有效参与思想政治活动,另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是否具有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以及接受意愿。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过程中,为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还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这一点十分关键,但却也常被忽略。

为此,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彰显“大思政课”的学生话语权,就需要做出三方面的改变。第一,改变过往较为陈旧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多专注于自己讲,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模式,要努力将发言权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学生若能真正理解和认同思想教育的内容,并能够将自己的理解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进而体会到教育者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有助于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及精神世界富足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出来。第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促使大学生大胆吐露心声。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多加注意搜集学生集中表达的那些诉求,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改变单一的单向输出方式,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向探究方式,让大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运用学校、班级的各类公众号、平台等言论表达功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见解与看法,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归属感,了解其思想状态和话语风格,让广大教育者成为大学生学习上的主动交流者、生活中的最佳陪伴者、人生中的积极指引者。

结  语

“大思政课”所肩负的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讲述的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这是一个纵横贯通的大体系,需要多方努力,久久为功。而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需要循序渐进、构建多向度协同的教育体系,又需要搭建共建共享的大平台、形成多维度的育人合力。对此,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更多切实高效的办法,最终更加有力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3-7(1).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7]李卫.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9).

[8]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

[9]于祥成,陈梦妮.高校微思政:内涵、特征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10]刘莉.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的机遇与挑战[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

[11]王东维,杨豆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逻辑和实施路径[J].教育评论,2020(12).

(徐丽凯:郑州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