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习科目和基础学习科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品读素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一线语文教师要注重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多元化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课文品读能力。

一、强化理解教材,奠定阅读基础

品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水平的关键,更是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品读能力,才能对文字本身的魅力进行深度感悟,从而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理解教材内容强化对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奠定阅读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理解字、词,会对品读能力形成较好的影响。认真品读有内涵的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也能得到进一步激发。课文的重点段落,用词通常都会仔细斟酌,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段落的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将段落中的重点词汇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含义,为后续的课文品读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教师将重点段落中的“鸟、树、锯、火柴”这四个字词进行着重讲解,启发学生根据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线索品读全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只鸟和一棵树的故事,鸟和树是好朋友,相约第二年春天再相聚,可是第二年当鸟来找树的时候,却发现树不见了,此地只剩一个树桩。原来是树已经被砍,做成了火柴,被一个小女孩点燃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小鸟盯着光芒看了很久后,飞走了。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只要掌握上述四个字词,就会逐步厘清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使其顺理成章地掌握课文的具体表述,为课文的深入品读打好基础。

二、结合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眼界

为提高小学生的品读能力,教师可以将课外读物作为教材阅读的补充,目的是通过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阅读眼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题材,进而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再者,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阅读内容,为学生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以此与课文内容形成双重阅读语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似文体的阅读技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习惯,自主选择课外读物,阅读内容包罗万象,可以是科技类、信息类、文学类、艺术类等,通过拓展学生阅读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品读文章的机会,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品读素养。同时,教师要联合家长,做好家校联合阅读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家庭与学校里都可以进行有效阅读,以此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完原文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类文章,或者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自主寻找一些科技类纸质书或电子书,这都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打好根基。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多元化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将课文进行拆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纳米技术,第二部分介绍了纳米技术与生活的关联性,第三部分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学生可以分步进行阅读,分别将每一个步骤作为文章的主题进行资料查找及阅读,这种阅读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纳米知识,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突破。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阅读环节,这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学生了解了纳米技术的科技含量,以及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自然也就提高了品读能力。

三、抓住文章文眼,增强品读能力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主题内容,这被称为文章的文眼。而学生要想抓住文眼,就必须理解文章的主题,能够围绕表达的核心提高对课文的认知,进而使文章品读能力在无形中获得提升。任何一篇课文都有描写精妙之处,而这也是文章尤为吸引人的地方,这些内容大多都表现在修辞手法及短句上,且表现得相对隐秘,甚至有些地方是一笔带过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品读才能发觉。由于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很难发现隐藏在课文中的绝妙美句。因此,教师要将这类美句明确告诉学生,对学生起到提醒作用,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从而关联上下句的含义,对文章的内容在整体层面进行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品读能力。

例如,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整体层面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文眼,以及文章的精妙之处。课文分为四个自然段,其一,“我”特别期待在舞台上演出;其二,“我”好不容易被老师选中,饰演大老虎;其三,好不容易等到了上台演出,“我”却把大老虎演砸了;其四,“我”分析失败的原因,却始终找不到。教师让学生分析整篇课文的四个段落,然后引导他们对“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这句话进行分析。这句话是课文中的核心内容,与课文题目有较强的关联性,之所以“我”没有成功演绎出大老虎,就是因为“我”不会豁虎跳,在同学眼中这就是一种不合格的表演行为。所以,深刻理解了这一句话,自然就会知晓为什么“我”演的这只大老虎如此“窝囊”。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主题的情况下品读课文,以期学生产生全新的认知感受。教师还要通过这篇课文,引发学生思考“只有演绎老虎成功了,才会获得满堂喝彩吗?”如果将演绎失败的过程描述出来,并勇于面对失败,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可。通过理解文中的这句话,学生会形成以点带面的阅读效果,如此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品读全文。

四、反复揣摩文本,分析文章底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任何一篇课文,若只是阅读一遍,也只能大概理解课文,一段时间后,甚至会忘记课文内容。所以,反复揣摩文本,分析文章所蕴藏的底蕴,会帮助学生提高课文品读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反复品读,以此促进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味与意境。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阅读课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语言基础,以此提高语言感知素养,使自身具有高效、完整的阅读能力。通常一篇课文,学生都应阅读至少三遍,第一遍泛读,第二遍通读,第三遍精读。泛读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课文内容有大体认知,大概掌握阅读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遍通读,学生要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这能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态度,增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遍精读环节,是阅读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通过前两遍的阅读,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认知,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详细阅读,这次阅读要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进行深入理解,尤其对课文各自然段的衔接要仔细琢磨,这能有效分析出课文的内在含义,真正实现通过反复阅读,提高学生品读素养的阅读目的。

例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大概泛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梗概。比如,通过泛读学生能够了解课文讲述了少数民族小学生的上课状态。通过第二遍的通读,学生会认识到课文中描写了不同少数民族小学生的穿着,以及校园中的生活场景,而在最后精读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文本内容,从文字描写中了解大青树下小学的与众不同,有大青树上高挂的铜钟,下课后又有孔雀在大青树下跳舞,最有趣的是上课的时候,从山里跑来两只猴子,趴在窗户上听学生读书。通过精细化的阅读,学生能够体会到大青树下小学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而且通过对不同民族学生在大青树下上学过程的描写,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友爱。

五、感悟作者风格,品味语言韵律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每篇课文的语言也独具个性,这是通过长期创作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有别于他人的创作风格,也是作者个人气质的一种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的个性风格进行品读。诗歌尤其能凸显作者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内容,使学生的古文学习能力不断完善。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对作者苏轼,以及古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是提高学生古诗认知能力的基本要素。苏轼为人率真、生性豁达,具有较强的道家风范,同时苏轼在生活中,喜欢品香茗、善于烹饪美食,更喜欢游历于山水之间,所以这也就为苏轼创作这首古诗提供了前提基础。这首诗描述了阳光照耀下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且晴时有晴时的恬淡怡然,雨后更有雨后的朦胧神韵,所以学生在了解到苏轼的为人后,能够更加深入地品读这首传世名篇。

六、营造阅读氛围,鼓励阅读想象

当下,教师应凸显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开展高效阅读,而这也是提高学生品读能力的基础依据。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自主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记忆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加高效地分析阅读内容、品读课文主题思想。而且,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文字描述的内容对未描述的部分进行关联与想象,使阅读内容有画面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一些写景类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内容的描述想象景色的画面,体会文字的深层之美,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质的突破。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着重写景的课文,众所周知,桂林的山水是十分壮阔秀美的,学生对桂林山水充满了向往之情,这是提高学生品读能力的前提,能够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而结合文字描述,教师让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画面,要求他们将文字转换为想象,而这也是提高学生品读能力的基本要素。比如,作者在描述桂林山水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了桂林山水的“静” 与“清”,而学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描写手法,进一步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好画面,为自己进行深度品读夯实基础。

七、加强方法指导,强化个性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并增强文本感悟的深刻性,掌握语言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此能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限制,促使学生从对文本内容表层的接触逐渐发展到体悟语言的内在美。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品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以此提高他们的品读能力。

例如,在《可贵的沉默》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真情、学会关爱他人。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能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也就难以感受到文中孩子在没有回答出父母生日时的那种愧疚,更无法体会到在得到补救时内心的那种放松和喜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帮助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如文中的“骄傲、异口同声”等词语,都能详细刻画孩子的语言和神态,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词汇,并详细品读,让其感受到文中孩子发自内心的兴奋。

八、充分发挥想象,深入品读课文

发挥学生的想象,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品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就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扎实地掌握课文内容,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例如,《鸟的天堂》所描写的景色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插图入手,利用多媒体播放鸟的叫声,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教师让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场景,然后朗读描写大榕树的语句,鼓励学生将一棵树与一整片森林的景象画下来,以此让学生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榕树之大”。有的学生会将榕树想象成足球场,有的学生会想象成浩瀚的大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想象,能够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更加准确、深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品读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富有较强的美感,文章可读性较强,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品读能力,教师应秉承“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启发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确保学生突破传统的单纯读书,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地认知阅读内容,使学生的品读能力获得突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