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在总体目标任务中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协同推动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西安市鄠邑区新区小学利用现有2亩闲置土地的资源,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打造了劳动实践基地,取名“鸿雁开心农场”。新区小学以鸿雁“团结协作、不忘初心”的精神为校园文化,学生被称为“小鸿雁”,劳动实践能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开心,故称为“开心农场”。如何依托“鸿雁开心农场”做好劳动教育?经过实践探索,我们以“五个解决”“四个融合”构建课程内涵,丰富劳动的意义。

一、“五个解决”构建课程内涵

解决依托“鸿雁开心农场”“教什么”的问题。确定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内容,一学期16个课时,分为4个单元:劳动常识学习、劳动工具的应用与使用、劳动实践、总结与评价。此外,在劳动课堂给学生介绍最前沿的科学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裸根栽培、太空种子、方形西瓜等,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奇妙,同时还充分发挥重大节日的育人功能,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在农场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

解决劳动课“谁来教、怎么学”的问题。学校外聘专业蔬菜栽培师2人,全程指导师生种植,并根据时令节点给学生讲解不同蔬菜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开花、结果、授粉、采摘等全过程;劳动教师辅助教学,组织学生栽种、浇水、除草、采摘等;班主任组织农场实践活动,如布置提示牌、进行义卖活动;学科教师根据所带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入园实践,如画蔬菜、品蔬菜、唱蔬菜,观察果实、小昆虫等。学生按班级认领蔬菜,积极参与浇水、除草、管护等日常劳动,做好成长记录和分享。

解决劳动课“种植和收获”的归属问题。把13块土地分别种上不同的蔬菜,在种植初期,各班分别认领一种蔬菜,进行单品种植,指导学生充分了解所选蔬菜的品性;在采摘季,根据蔬菜成熟程度,以班为单位进园采摘,并邀请家长参与亲子采摘、义卖活动。管护分工,成果共享,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解决“劳动价值该如何体现”的问题。我们在收获季,将蔬菜采摘和义卖结合起来,根据蔬菜的成熟程度,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小葵花爱心捐赠之蔬菜义卖日”,根据全体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的原则,让活动真正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义卖日邀请本班家长和学生进行亲子采摘,让学生把采摘的蔬菜捆扎、称重,然后进行义卖。售卖所得由学生代表捐献给“小葵花基金”,让劳动果实转化为劳动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解决学生“如何持续爱上劳动”的问题。除了劳动课全体学生参与外,我们还允许表现优秀的学生义务劳动一次,满足学生对农场的向往。积极探索劳动评价,每班设置3名“劳模雁”,在学期末对这些学生进行表彰。在劳动课上给学生传授种植最前沿的科学,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农场制作标本、观察小昆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乐趣。

二、“四个融合”丰富教育意义

与学科融合。美术课画农场,音乐课唱农场,语文课在农场吟诗,科学课观察蔬菜成长,数学课进行瓜果的称重计量、推销,道德课进行义卖分工协作,培养学生观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义卖融合。农场义卖进行13场,收获2600元,分别给“小葵花基金”捐赠1400元,给郑州暴雨灾区捐款1200元。让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与生命教育融合。蔬菜被学生认领,意味着责任、呵护,意味着植物的一个生命周期交在学生手里,学生应照顾好这株小苗,直到开花结果。学生在管护蔬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照顾蔬菜,同时体会自己被父母和教师呵护的心情。

与科技教育融合,充分激发劳动的创造性。在种植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的种植技术,讲述袁隆平爷爷“杂交水稻”的故事等,把科技种植的概念根植在学生心里。

“鸿雁开心农场”劳动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提升搭建了平台。学生体验了生命教育、责任担当,锻炼了劳动技能,进而更能感受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新区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