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带着学生“啃”教材,而阅读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放在课外完成。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导致阅读效果良莠不齐,无法得到保证。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素养的提升。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和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奠定学生一生阅读素养的基础阶段。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要将整本书阅读带进课堂,将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缺乏有效监督

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虽然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统编版教材的正式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大多数小学生都以阅读选文和名著导读的材料为主,很难拓展到整本书阅读,所以课内的阅读方法很难推广和使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小学正是增长知识涵养的阶段,但是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很难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措施,导致学生很难建立起完整的阅读体系,整本书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多出自国内外名著,这些阅读材料虽然有很强的教学性,但是学生很少会主动购买相关书籍。名著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需要一定的阅读水平才能真正理解,否则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也会降低阅读质量。就学生自己的兴趣而言,他们比较喜欢自己购买的青春小说、漫画、故事等畅销文学,这些书籍可以满足学生追求轻松、娱乐的心理。小学生因为没有形成较系统的思维模式,所以更倾向于阅读比较浅显易懂的小说。

3.阅读行为浮于表面

学生的阅读内容相对比较肤浅,选择阅读文本也是盲目的。网络文学开始受到学生的追捧,经典文学却无人问津,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学生的阅读内容相对肤浅,不仅无法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而且阅读内容片面化,浪费了时间,也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整本书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无法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组织、完成阅读,所以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在业余时间尽可能多地阅读书籍,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同时,也需要避免由教师强迫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此,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置具有特色的阅读课程,使学生参与到各种阅读实践活动之中。如,在讲解朱自清《春》这篇文章的时候,以此文为基础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引入整本书的内容,以便保证学生更好地深入到阅读过程中去,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这样,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2.选择适宜的书籍阅读

当今社会,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工作、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具有双面性的,既有具有教育意义和引导性作用的内容,又包含着暴力、恐吓、血腥等内容,这些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发展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教师不能够帮助学生取精弃糟,那么学生很难合理地对书籍进行选择,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踏上错误的发展道路。所以,小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地选择书籍,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发展。

3.注重专题整合的效果

学生兴趣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所以,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建立一个专题库,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以此为基础来建构整本书阅读体系。以《山海经》为例,这本书中描写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比较晦涩难懂,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作一个梳理,让学生产生兴趣,对里面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建立起对书中人物的感性认知,然后在兴趣的指引下一点点地探寻书中各种场景描写和人物关系,最后达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样也更有效率地提升阅读质量。

4.采用新颖的阅读方法

如,在《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导读课上,师生可共读封面、序言、作者简介、目录,用简单的思维导图画一个大致框架。这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可以与其他故事分开来看,这一点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总体框架做好之后,随着对每一个故事的阅读,从题目的主干延伸出故事的分支。就以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为例,首先进行思维导图的第一次分层,从中心词“爱的教育”分出去,找到目录列举的“开学第一天”,再由开学第一天向下分层,笔者要求学生关注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表达方法。通过默读,认真思考找到中心词、关键词,再用层级和分类来组织思维导图。然后,给足时间让学生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学做思维导图(第一层的线条粗些,后面的每一层比前面细,突出图形的层次感与美感)。二次分层分出来的第一个分支是主要人物,包括二年级的女老师、三年级的老师、四年级的男老师,第二个分支是关于主人公“安利柯”心情的:“心里惦记着玩—怕考试”,第三个分支关注了表达方法:“动作、神态、四字词”,思维导图表达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5.注重读和写的结合

现在城镇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不好,不少学生出于应付考试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目的,阅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并且只读不写。针对城镇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要倡导学生边读边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要勤于动手,将自己看到的好句以及自己有感触和感受的好句子及时地写下来。读和写结合是小学生阅读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可以当作日常的积累,也可以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好多书籍是借阅的,不方便折角和勾画,这种方法就很适用也很有效。还有,读完后可以写一些自己的感想,也就是读后感。这就保证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并不只是粗粗略过,而是要对其中的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作一个梳理,并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这种“感”既要有对整本书的认识和概括,还要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才能更好地将书的内容读透。

6.多种形式的读后交流

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后的分享和交流。交流读书方法让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并且从书中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要把厚书读薄,对于书中的一些人物关系、有趣的小故事、重要人物的性格等,教师都可以带着学生来画一张思维导图进行呈现、梳理。这样就可以把一本厚厚的图书,全部浓缩起来形成几张丰富的思维导图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例如,读《窗边的小豆豆》时,当学生说出封面上的小姑娘很可爱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画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把“可爱”这个词加到思维导图里。读到后面,学生对小豆豆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小豆豆这个人物的思维导图也就完成了。走进巴学园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巴学园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画思维导图,一边读一边把巴学园的与众不同之处加进思维导图中,然后请学生课后自己读书,找一找巴学园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完善思维导图。小林校长是怎样的一位校长,也可以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教师示范画的思维导图形式比较简单,学生马上就能自由地创造出许多形式活泼、富有童趣的导图。这样,在回看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快回想起书中的内容。

总之,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智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