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高速变革时期,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完善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文章概述了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理论基础,明确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要点,并结合实际构建了对应的保障体系,以期能为相关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进一步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引  言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下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职人才的必要环节。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平台,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但是受物流行业自身发展特征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中对建设流程要点分析得还不够全面,保障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平台效能的发挥,无法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基本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的基本运行模式

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体系中,依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和双主体模式三种类型,这三种模式的运行特征不同,因而学生的培养导向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质上都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们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在以校内教学为主的基础上,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校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以顶岗实习形式为主,学生能够基于真实场景进行实践训练,这对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双主体模式则是采用“3+2”“4+1”等运行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内容,实现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化,进而促进个人核心素养水平全面提升。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是提升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同时行业发展整体较为迅速并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状态,由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接触到物流行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通过实训,将课堂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有机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等的基本需求,在学生个人成长、行业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级物流人才输出的主要阵地,对物流行业的运行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校企合作平台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是以共生理论、协同育人理论和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共生理论认为个体生存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包括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学校、学生与企业三个主体之间存在交叉式的共生关系,各个主体之间会由于相互影响而对共生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三者共生提供良好的运行支撑。协同育人理论则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源或个体在协同作用下,深层次达成育人目标。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运行的良好发展,能够推动各个参与者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逐步转变,更好地提升育人成效。校企合作平台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基础平台,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创新理论是指在突破现有或固化的思维桎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条件,为满足社会需求或理想化的需要,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以此获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行为。同诸多行业相类似,我国是物流产业大国,但不是物流强国,要确保物流产业朝创新方向发展,就必须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基础,逐步推动行业整体朝创新方向发展。校企合作平台是培养创新型高职物流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支撑,因此应当从学校层面出发,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校企合作平台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流程要点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活动改革重心的基本指导。在当前物流人才培养已经覆盖含中职、高职和普通本科高职各个层次的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以物流企业现场操作与现场管理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确保学生既能够完成各个环节的作业任务,又能够创新作业流程管理体系,促进物流作业流程优化,满足企业对多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2.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物流行业运行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及影响因素多等方面的特征,不同规模和管理水平的物流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前,学校层面必须要强化市场调研,通过与当地物流行业协会、大中型物流企业等的深入交流,分析企业当前在人才招聘、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真正把握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当前多数物流企业运行的特征,人才培养计划的重心应当落实在配送、仓储和客服三个方面,再辅以销售、生产、物流运输及采购等,以确保学生既具备从事物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同时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要求。

3.强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运行的基本载体,结合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应当建设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自建仓储、EPR实训室及物流沙盘实训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则是以企业为主体,主要内容应当集中于仓储和配送等环节。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中,应当以真实的操作场景为基础,以作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工作人员的引领作用。在实训项目运行中,应当坚持以企业标准和考核方式为基本准则,更好地实现实训环节的职场化和实战化,要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基层岗位操作能力及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校与职场的完整对接,尽量减少企业在新入职人员培养方面的投入。

4.基于岗位需求构建新型育人体系

在物流行业高速发展,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应当根据实际进行灵活性的调整,结合企业岗位需求,构建新型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当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在确保学生具备高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做好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精神培养。课程设置要以企业当前运行情况为指导,实现对课程体系整体层面的优化。教材内容编写要符合企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依托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可以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编写的教材要涵盖对应的课程思政内容,要能够结合新时期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好地做好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新型物流专业人才。

5.以订单培养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水平

订单培养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提升物流人才培养成效和整体效率的重要方式。订单培养模式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力度更强,参与水平更高,所能够达到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更加明显。在采用订单培养模式时,订单形式应当灵活多样,应结合企业运行实际和长期发展战略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订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要适当地融入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充分利用企业方面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面对接。

6.完善合作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是当前平台运行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对平台建设和运行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针对这方面的不足,需要校企双方强化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在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体系中,首先要结合整体目标确定学生实践活动在整体评价中的占比,通常以30%至40%为宜。其次要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将监控结果以数据的形式导入成绩考核平台,并建立对应的反馈体系。根据学生实践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结果,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培养的薄弱环节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能够对后续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整体培养水平的逐步提升及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1.软硬件建设投入较为滞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形式与其他专业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物流行业运行的特殊性,单纯依靠学校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平台建设。而且我国物流行业企业规模差距较大,不同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重心难以有效确定。加之物流管理工作开展所需软硬件设备类型较为复杂,包括计算机、管理软件等,甚至还需要对应的场地才能够真正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但是企业层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单纯依靠学校单方面投入的情况下,必然无法满足校企合作平台良好运行的现实需求,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对接,激发企业层面参与校企合作建设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师队伍建设支撑不足

在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运行体系中,要确保学生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培养,就必须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自身在实践能力方面就存在不足,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在二者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的情形下,必然会对人才培养实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运行中,搭建学校教师和企业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平台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3.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培养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教师层面的教育理念依然较为滞后,仍然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操作内容,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也有所不足,使得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训练活动之中,进而对实践训练成效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平台的积极性,并努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成为校企合作平台运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平台运行模式较为固化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运行中会出现多方面的新问题,尤其是在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随经济波动而不断变化的情形下,需要学生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有效解决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当下的多数校企合作平台中,平台运行模式较为固化,教师和学生对平台变革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在企业层面没有能够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的情形下,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差,由此也使校企合作平台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无法满足新时期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保障体系

1.加大人财物投入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不仅需要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企业层面做好对应方面的投入,这样才能够确保平台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在当下的实际运行中,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平台的意愿和兴趣都明显不高,在资金和人力资源层面的投入也较为有限,由此导致校企合作内容固化,学生更多的是以从事单一性岗位工作为主,甚至出现形式化的实践,由学生自行对接实训企业。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层面加强在平台建设方面的人财物投入,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长期发展战略,在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平台建设的同时,强化与企业层面的沟通,寻求最为优化的合作模式,在有效规避因学校与企业层面组织性质不同而带来的一些影响的同时,将校企合作平台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增加企业层面在人财物方面的整体投入,全面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平台的积极性,为提升校企合作平台运行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通常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学生实践指导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及新技术应用全面拓展的背景下,教师已经成为限制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体系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如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完善师资体系。学校层面在不断加大师资建设的同时,还应当采用灵活的方式使更多的企业导师走进校园,以强化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师则可以积极深入企业管理体系的各个层面,做好物流企业现场的调研工作,总结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之间存在的现实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和提升。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是校企合作平台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当前教学组织流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还是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通常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和企业导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实践流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教师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偏差,对学生进行强化和改进训练。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作业中如果遇到不对应的方面,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质疑,而对教师、同学及其他人员所给出的参考意见,应当虚心接受并在实践中予以改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推动平台运行的动态优化

虽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还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对此,校企合作双方在构建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应当从师资力量评价角度入手,把握和分析平台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加强对毕业生的追踪分析,从“回头看”的角度,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平台运行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当校企合作平台出现问题时,学校应当及时和企业进行沟通,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以实现平台运行的动态优化,全面提升校企合作平台运行质量,推动校企合作平台的创新发展。

结  语

新时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成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把握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运行要点,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合作体系,同时明确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平台运行的动态优化,进而使其在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成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文春,刘星余.高职物流专业“四驱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20(12):50-54.

[2]朱海鹏.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平台共生机制分析——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3):17-20.

[3]李海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9(4):129+131.

[4]何梅芳.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专业建设[J].学园(教育科研),2013(5):126-127.

[5]程凯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新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79.

[6]张小军,陈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订单培养协同机制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2(6):47-50.

[7]杨清,陈志平,袁冰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9,10(13):42-43.

[8]崔亚琼.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生产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构建[J].甘肃科技,2019,35(6):53-54.

(周晨曦: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