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更多国家想要了解中国,中国也越来越需要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不仅要将许多优秀的中国经典作品译作向海外输出,更需要大量汉英口译,以能够实时传播中国声音。然而,鉴于汉英之间的巨大差异、汉语的文化负载重,以及汉英转换的复杂性等,跨文化口译交际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各个外语类专业院校已纷纷开展了汉英口译课程,甚至还开设了专门的笔记法课程以突破汉英口译瓶颈。但是,传统笔记法教学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此,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切入,基于内容思政、文化思政和价值思政这三种思路,分析汉英口译笔记法教学的问题,提出有效提升汉英口译笔记法教学的策略,以促进笔记法教学与思政教学协同发展。

[关键词]汉英口译  笔记法  课程思政

引  言

人类大脑的记忆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高度紧张的现场口译下,人的瞬间记忆能力会因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挥不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译员巧妙地使用口译笔记,弥补瞬间脑记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听辨源语的压力,又可以迅速地用简短的符号和文字快速记录发言人所讲的重要信息,以便顺利高效地完成口译任务。由此可见,口译笔记是口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从表面上看,口译笔记就是综合使用源语、译语,或线条、符号等图示方法来反映口译内容的一个符号体系。然而,经深入挖掘可以发现,一个准确实用的笔记,除了能全面使用符号之外,还可恰当提取原文大意,高效进行口译转换,尤其是在做汉英口译笔记时,提取和转换出现的问题最多。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性与人们认知的复杂性,传统笔记法教学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拟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切入,基于内容思政、文化思政和价值思政这三种思路,分析汉英口译的笔记法教学问题,提出有效提升汉英口译笔记法教学的策略,以期促进笔记法教学与思政教学协同发展。

研究现状

在汉英口译中,为了应对大量信息的记忆困境,有效转述汉语信息,笔记法一直是译员采取的一项重要技能。相对于口译中的听辨和译语转换技能,笔记法更容易通过记录信息进行分析与实证研究,因此其历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重点,也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根据知网统计数据来看,自从2004年开展口译笔记研究以来,共发表了37篇论文,其中包含6篇有关口译笔记法教学的论文。其中,王青和翟莉从宏观角度解读了英汉口译课堂中记忆—笔记的互动教学模式。随后,邓燕玲将此互动模式继续细化,推出了记忆训练、笔记训练、数字训练、演讲技巧、信息重组等五位一体的训练体系。有学者从口译笔记的原则与教学方法上做了全面探索,还有学者用口译笔记评价的TSCA模式探讨商务英语口译笔记法教学。对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未能以一种联系的眼光去分析口译听力对笔记产生的前期影响,也没有思考笔记后期的重构对口译产出效果的影响。简言之,未能将听辨、笔记和译出三个环节放在一个动态的体系里进行研究,而是将口译笔记与其他两个部分割裂开了,所以无法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此,我们要以课程思政的角度将以上三个环节相联系。汉英口译的过程便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的过程,如何深刻理解汉语的内涵,并将其准确转换成口译笔记,不只是一个口译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英语与汉语在语言形式上有巨大差异,如何有效地将笔记转化成英语,既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观转换的过程。

基于课程思政的汉英口译笔记法教学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该系统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因此,教师应当思考在汉语口译笔记法教学中如何定位思政元素。

首先,课程思政应促进口译教学创新。在汉英口译课堂上,教师可有机地组织各类汉英口译内容,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教师可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实际教学,科学分析口译中产生的问题,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所以,汉英口译教学第一个定位是内容思政。

其次,课程思政应提升口译教学中的文化认知。汉英口译话题从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到能源环境,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元化的材料中包含着丰富的中西文化及传统智慧,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汉英口译应用技能,还能通过中西方文化互动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我国的文化特色与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了解。所以,汉英口译教学第二个定位是文化思政。

最后,课程思政应引领口译教学的价值导向。在汉英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递、跨文化知识的语言转换能力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将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学生的核心素质,引导学生开展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汉英口译第三个定位是价值思政。

基于课程思政的汉英口译笔记法教学策略

在英语口译教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既要关注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协同发展,也要关注两者间的互相照应,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本研究基于内容差异、文化差异和价值差异的分析角度,结合笔记法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探索汉英口译笔记法教学的提升路径。在听辨分析—笔脑共记—译语表达的口译工作过程中,笔记一直处于中心地位,同时还受听辨分析与译语表达两个环节的影响。笔者在明确思政元素定位的基础上,将内容思政、文化思政及价值思政融入以笔记为核心的笔记前听、笔记中记和笔记后转换三个环节中,综合分析笔记法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从内容思政切入,以多媒互动提炼理解图式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具有独特的结构组织和行文方式,在听辨原文时,常常会发现,中文的观点与结构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表达当中。如果没有长期的中文材料逻辑分析经验,是不可能准确提取文章大意的。即使有时能够记录大量信息,也难以建立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所记内容无法呈现、表达,甚至会歪曲原文的想法。例如,在一段有关“农村改革”的汉英时政材料当中,原材料以意合的方式讲了农村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学生在做口译笔记时,如果在大意不明的情况下,只是速记政治术语,最终会导致汉英口译笔记的词语碎片化、意思混乱。

针对这一问题,应从内容思政的角度切入,教师基于材料分析、提炼出其中几个重要的时政要点,并将这些要点分别分配给每位口译小组组长,由他们负责带领自己的组员整理与该时政元素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信息,做成一个PPT,随后在课堂上展示。以上述时政材料为例,学生可以顺着“改革—农作物增长—收入增加—消费+劳动力—工业发展”的汉语思维脉络整理原文,记录原文意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还体现了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于时政元素的学习与认知。

2.从文化思政深入,用多元符号创设术语笔记体系

口译笔记的本质就是用最简化的符号、字母或文字笔记呈现口译材料的大意。此时,笔记的速度、理解所花费的力气以及口译转换的等待时间,都迫切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一系列符号的设计方法。虽然口译笔记是个体化的表达,每个同学各自形成一个笔记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自由发挥。首先,一定要基于口译材料的准确理解提取关乎大意的主要名词、动词、逻辑词及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在这其中,名词的记录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面对具有大量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材料时,教师除了要不断挖掘、理解负载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之外,还应该针对性地带领学生结合中文特色设计一些新符号。例如“浦江商务旅游公司”结合浦江的拼音首字母可以表达为“PJ”,而“外国在华的商社”和“三资企业”可以设计成为 

20220922102535640-66-0b69a.jpg  和 20220922102555130-19-bf003.jpg  。

3.以价值思政为导向,用中西对比提升口译转换效率

由于中西方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之间的认知习惯也有巨大差异,反映到语言当中就会发现,中西方句序呈现的显著差异。中文喜欢遵循“主位—述位”的方式来呈现句子。例如,在中文句子“脸上露出了笑容”中,“脸”是主位而“笑容”是述位。相比之下,英文喜欢遵循“主—谓—宾”的呈现方式。例如,在英文句子“She smiled.”“She”是主语而“smiled”是谓语。因为“smiled”是不及物动词,故此之后无宾语。在汉英口译中,由于学生偏好用中文去记笔记,他们在口译时就会频繁遇到转换负担。比如,在“今天,我们聚会在一起,就广泛领域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交换彼此的看法”这个句子当中,如果按照中文记录笔记,就会出现口译时的语序调整,如下述的图1所示。

20220922102404941-39-a3437.jpg

图1

在此笔记当中,除了①在笔记口译时不用调整之外,第②③汉语笔记在进行口译输出时要调整成③②的口译顺序,这就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转换思考负担。当学生在该示范中收获笔记应用心得时,教师应借此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语序背后的影响机制。进而发现,原来中文更加注重先次要后重点,而英文更加倾向先重点后细节,提醒学生下次做笔记时,尽量把重点往前放,将次要信息放在后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先集体后个人”的价值观,再将其与西方“先个人后集体”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结  语

汉英口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鉴于其外宣口译材料主题偏重于政治、经济等方面,所以在口译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文化的传播及价值观的转换。因此,汉英口译笔记应从口译语言的教学出发,但又不能拘泥于语言,要将中国对外宣传时政特点、中西文化差异及价值观的认知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汉语原文的思想、做好口译取舍,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志向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由此可见,从课堂思政角度解读汉英口译笔记法教学有一定的专业意义与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燕玲.浅议英汉口译教学调整——口译记忆与口译笔记训练[J].科教文汇,2012(4):115-117.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庞士程,杨志翔,张伟.TSCA在商务英语口译笔记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1):249-250.

[4]史学冬.口译笔记的教学原则和基本方法[J].校园英语,2016(10):10-11.

[5]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孙国栋:西安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