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7160254670-98-e5ae7.JPG_scale.jpg

“天宫”课堂

10年前,安语熙是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以下简称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一名初中生,沉醉于数学教师妙趣横生的课堂;10年后,她成长为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一名数学骨干教师,讲台下面,是一双双同样崇敬的眼睛……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是一所伴随西安改革开放步伐拔地而起的年轻学校。建校27年来,始终秉承“仰高笃行 知新致远”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课堂革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教育联合体校长张振斌所说:“我们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着眼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抓好‘三个课堂’,为孩子创建一个多元的、立体的、良好的成长环境。”

20220907160347838-33-5b59a.JPG_scale.jpg

做实验

坚守主阵地,让“第一课堂”提质增效

楼道间响起了下课的音乐声,一群学生簇拥着教师,边讨论着问题,边走出教室。

“有兴趣的课堂,效率怎么会不高呢?课堂要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副校长姬文亮提出的这个设问,直指如何抓好“第一课堂”的关键。长期以来,作为教学主阵地的“第一课堂”怎样提质增效是制约众多学校进一步提升的“拦路虎”。

高新一中初中部把“突破”的关键点指向了教师。在构建学校文化体系时,学校提出“每一位教师都要争做优秀教师”的口号,对“优秀”的定义提出了具体标准:让学生喜欢、让同行佩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敬重。同时,创建、实施“青蓝工程”“双师”制和校内“三级三类”骨干体系评选制度,将理念渗透进教师行动中,这一坚持就是27年。

“青蓝工程就是传、帮、带。”青年教师冯雪解释道,“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我已经参加过学校的‘三级三类’教师技能比赛,成绩不错,我有信心冲击更高一级的赛教。”在帮带新教师的众多老教师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也有省名师等各学科的顶尖“专家”。其中一些教师在担任了行政职务后,也没有丢下课堂,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

“这样做,便于校领导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聚焦教学研究,随时为“第一课堂”指引方向。”张振斌说,“加之《关于进一步加强作业管理的办法》《关于进一步改革考试与评价工作的意见》等制度,助推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持续提升素养。”

为了加强教研,学校针对自身发展特点,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学校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横向联合层层抓落实。网格式的教研体系养成了人人立足课题研究、潜心科研的浓厚教研氛围。

“每两周一次的年级组教研活动,有各级名师的课例解析,为上好后两周的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有省、市、区、校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为大家提供思路和方法;也有年轻教师的汇报课,让教研组内教师共同参与对青年教师汇报课的打磨,这些活动对教师成长帮助之大,我深有体会。”学校最年轻的省学科带头人齐婷婷说。

高素质的教师和浓厚的教研氛围支撑起异彩纷呈的“第一课堂”:“趣味性探究的数学课堂”“游戏强身的体育课堂”……记者发现这些课堂,都呈现出教师们一丝不苟的精神气质。“每位新入职教师一进校就会‘认’两个师父,一个是教学上的师父,另一个是生活上的师父。师父指导新教师一路成长。我入职时师父教导我的点点滴滴,大到教育情怀、待人接物,小到批改作业、日常管理,至今不敢忘。”安语熙说。双师制使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建校时的“敬业爱生 拼搏奉献”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各项教研制度有效落地生根的不竭内驱力。

除了紧抓教师,对课堂“双主体”的另一个主体——学生,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抓得更紧。“学校和教师下足功夫精心准备好的每一堂课,是否符合学生的‘胃口’,学生的评价最有权威。”姬文亮说,“因此建立了数字化评价体系。”

记者看到厚厚的评价表上,有“上课是否幽默”“语言是否简洁”等几十条标准,每名学生每个学期在数字评价表上逐条对各科任教教师打分。学校在整个“名校+”内综合分析,分值偏低、排名偏后的教师会被“逐级沟通谈话”。学校领导详细了解排名靠后教师的具体情况,找寻问题原因、寻求解决方法。这种考核制度不仅直接了解了学生们对好课堂和好教师的需求,也反过来成了督导教师进步、提升家长满意度的“法宝”。

多名受访家长表示,他们对学校非常放心,孩子的优异成绩和看得见的成长是让他们心里踏实的根本原因。

“双减”实施后,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进一步对“第一课堂”提质增效,在原来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对作业分层实施更加精准的措施,确保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将学生的作业分为A、B、C三个层次。同时,根据学科实际,设计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并在寒暑假和小长假的作业布置中,突出作业的探究性、层递性和选择性,保障每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完成基础层次作业后,会选择完成其他层次的部分作业,像‘英语食谱’‘信中国’等作业既有趣,又和我们课堂学习的东西有联系。”学生刘子涵说。

孵化“新基地”,让“第二课堂”赋能提效

2021年的一天,一通来电让音乐教师赵磊兴奋不已,学生杨子琦被选为“十四运”火炬手。杨子琦酷爱曲艺,加入学校曲艺社团后迅速成为领头兵。学校邀请曲艺界大家和非遗传承人,为他举办了学生曲艺个人专场展示活动。“那次活动,我感受到了学校对我的关爱,极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心。虽然我现在已经是高三的学生,学习紧、练功少,但是我一生都会将传承快板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子琦说。

像这种社团活动,在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还有很多。在保证社团对学生全覆盖基础上,对于“第二课堂”的社团如何更高标准开展?校长张振斌有他独到的见解:“第二课堂”应该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

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学校首先为学生提供优质环境:曲棍球场、室内篮球馆、乒乓球馆等一应俱全;集STEAM工厂、数学实验室、科学微电影、考古等于一体的艺体楼,功能齐全、设施先进;110余个装点一新的供教学研讨与改革实验的专业功能部室和特色教室……更重要的是从形式到内涵,打破了学科思维,从而实现“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拓展提升。

早在5年前,学校就积极研发了国家课程、发展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和国际课程为主的“人本”课程体系。课程涵盖体育、艺术、无人机、计算机、物理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近百个特色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延伸,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我觉得最大的乐趣,是和很多一样喜欢数学的同学一起思索、探讨。中国现在很缺数学家,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学生李昊晨说。

李昊晨讲的是学校数学社团里正在使用的自编《数学1+1》人本课程。“这个课程不仅因其强烈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还受到了很多兄弟学校的推崇。”身为数学名师的姬文亮自豪地说,“应教育界需求,像这样的人本课程,有30多册进行了公开发售。”记者了解到,这本书在购物平台上一册难求。

受访家长李女士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孩子参加社团活动后的变化:“‘双减’后,我的孩子选择了两个社团,每天回家后都非常开心,说社团活动能减轻学习压力,感觉孩子像被安装了活力发动机。”

“学校社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最初从国家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科课外活动,发展到前几年的60多个社团,最后发展为现在的100多个社团,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人本’课程理念,水到渠成地沉淀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人本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张振斌说。此外,学校还有一些职业体验社团。探索实施走班制,提前为学生进入高中奠定基础,也为‘第二课堂’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开辟“新天地”,让“第三课堂”落地见效

“1000多个日子,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的漫长,而我却觉得是那么的短暂!”2021年毕业生李璋喆在毕业感言里深情地说道,“因为平时在泳池里顽强拼搏,所以才会享受在赛场上张扬自我的快乐!”

李璋喆是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游泳“梦之队”的队员。近年来,已有2人从这支队伍中走进省队,3人通过游泳项目出国深造,12人从这里进入重点高中,310余枚各级各类比赛奖牌熠熠生辉,诉说着这些队员们拼搏的故事。“建队十几年来,除了为喜欢游泳的学生们提供优质个性平台外,更重视精神养成。‘梦之队’逐渐形成了男生真诚宽厚、健壮刚毅、睿智清朗;女生阳光洒脱、新锐明媚、优雅脱俗的‘高新侠’气质和风格。”体育教师杨亮说。像“梦之队”这样的校外社团,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还有很多。

20220907160445323-17-85aa2.JPG_scale.jpg

“第三课堂”

对于怎样把“第三课堂”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整合好,让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怎样既综合“第一课堂”的应知应会知识,又融合“第二课堂”兴趣爱好发展的知识技能,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除了发展校外社团,还充分发挥研学、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等基地作用,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等,构建“第三课堂”体系,让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历练。

为此,学校开发了以爱国主义教育、生命环保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教育、职业体验教育为主题的五部分研学内容。从西双版纳的小镇到毛乌素沙漠的中心,从杨家岭的旧址到中科院的纪念馆……学生们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程《劳动与生活》和《劳动与实践》,将劳动课纳入课表,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将“第三课堂”推广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使“第三课堂”实现的途径多样化。

5名受访家长表示:“通过学校活动,我们心里明白了该在哪些地方使劲,怎样使劲,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刚刚接受完采访,张振斌就马不停蹄地赶向一所“+校”参加活动。“我们不仅要守正创新,打造好‘三个课堂’,让学生成长成才,更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广到学校更多的‘+校’去。”张振斌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