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进步,它们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以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为例,人工智能改变了该专业课程建设目标,相应的实践路径也发生了调整。但在实际教学中,师生的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实践教学方式不够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不当、实践教学评价不够完善等问题频发,暴露了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瓶颈。本文对这些问题逐一梳理,从变革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打造综合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等角度探索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的改革途径,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 影视类专业 教学实践

课题: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陕西艺术高校“艺术+科技”方向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H20Q259)。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并模拟人类智能理论、方法、思维、技术的一种新技术学科,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进入新时代之后,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化形态已从理论转为现实,不仅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中国影视高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急需适应未来影视产业发展需要,主动寻求改革之路。影视类专业教学改革可利用人工智能这一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背景下影视类专业教学的实践意义

影视类专业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一个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影视行业便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为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影视类专业及相关课程。如今,影视类的国际竞争形势日渐明显,国家数字电影产业的建设及发展离不开影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该专业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还有着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输出与交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兼具审美教育功能与文化建设双重责任。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完善的进程中,影视类专业教学应不断优化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1.有利于加强专业的社会联系性

从影视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来看,人工智能的渗透与完善给社会新媒体带来了变革。影视行业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产业,应从高校时期就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缩小专业教学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社会角度分析,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发展,社会形态在不断变化,无论何种行业、领域,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则无法长期立足于社会。对于影视类专业而言,应根据时代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实践策略,实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和实效性是加强专业社会联系性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影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要接受策划、编导、制作等基本技能训练,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不够明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教师可充分整合新媒体资源,立足影视行业发展实际,为学生打造专业化、先进化的影视类实践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掌握影视策划、编辑、拍摄、制作等专业技能。

3.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改革中可渗透人工智能技术元素,以此丰富专业教学的形式、完善专业教学内容,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影视类专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具有灵活性强、变化性大的特点,高校应立足社会变革趋势,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创新专业教学,能将专业课程与时代前沿相接轨,加快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人工智能背景下影视类专业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以影视类专业教学为例,人工智能的出现给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理念等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也给专业教学实践带来了极大挑战。当前,新旧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方式使用得不彻底等问题都成为了影响该专业教学实践发展的因素。对此,高校需综合分析当下的教育形势与社会形势,梳理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影视类专业教学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口。

1.师生的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

在当前的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致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未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讲授影视类专业理论知识时,仅注重讲解现有的教材内容与实际案例,未给学生普及人工智能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也较少讲解影视教育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发展历程,使得学生对人工智能助力影视产业发展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渗透到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中,但学生的现有思维仍停留在传统影视类专业的学习层面,现代智能思维严重不足,影响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2.实践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实践教学是影视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该专业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给学生提前设置好实践项目的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既定的流程参与实践,未能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有的学校虽组织了综合实习实践活动,但往往都是由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实践活动安排,如“非线性编辑技术”“照明技巧”等实践类课程,教师只安排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进行练习,较少组织学生到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等专业场所训练,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比较薄弱。

3.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不当

影视类专业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是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影视类专业的作业是影视作品,学生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创作知识是无法创作出高水平的作业的,必须注重实践教学,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高校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与社会发展形势调整的“综合制作类课程”与“联合作业类课程”,安排的实践课时十分有限,多数实践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在影视策划、拍摄、制作等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与产业发展相距甚远,前瞻性不强,未能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4.实践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随着新媒体技术及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应运而生,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新媒介。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评价不完善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影视类专业教学为例,评价方式单一、内容局限性较大、评价指标不清晰等问题日渐明显,影视类专业教师仍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学生参加电影节、电视节等相关比赛的获奖也未在评价中进行量化,无法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导致教学评价浮于表面。另外,影视类专业教学中还存在线上评价活动较少、信息化评价环节不足的问题,未能实现全面而综合的评价。

人工智能背景下影视类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为应对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提出的挑战,影视类专业教师需深入分析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服务需求,在教学改革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规划实践课程体系、丰富专业课程建设、转变教学思维,建设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全新的影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1.变革教学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中的各主体应积极转变思维,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专业教学目标。高校教师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重点关注学科变化与技术变革,在课堂中为学生适时引入新技术与新思想,确保新旧教学理念及模式的无缝衔接。例如,高校可开展提升教学理念的教研培训活动、人工智能理念教育研讨活动等,邀请社会学术大家、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影视行业发展前景,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丰富学生的专业素养。

2.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影视类专业教学中除了要完成影视策划、摄影、制作等理论教学工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打好基础。在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发校企合作渠道,发挥企业场地、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教师可用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完成项目任务,掌握影视摄影的创作技巧与制作技巧,锻炼自身策划、拍摄、制作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助力下,教师可开展“工作坊”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在校内成立“数字影视工作坊”“人工智能影像社”等,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完成影视策划、拍摄、剪辑、制作等任务,并将学生参与的项目作为其期末课程考核的评价指标,以此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3.打造综合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影视类专业教学开展的基础。高校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人工智能的信息化发展趋势,通过对社会新兴岗位的科学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分析,增加或删减校内不合理的课程元素,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还要突出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并适当加入人工智能拍摄和制作的相关课程,将新文科的专业课程改革与新时代相接轨。同时,高校还可根据自身教学特色,搭建全流程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策划、剪辑等多门影视课程都融入该体系中,分成初级课程、中级课程与高级课程三个阶段,再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阶段化的课程实训,以此实现课程教育的完善性。

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

完善的教学评价能够确保教学过程的高效性,因此,影视类专业教学需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可在平时成绩中增加学生校外企业实习、线上项目参与、影视作品创作等指标,增加平时成绩的所占比重,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制订完善的评价制度,对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网络教学分别设置评价标准,量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指标,如对于“编、导、演”等实践项目,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拍摄,每周或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性教学评价,由教师及其他同学作为评价主体,分析学生实践操作中的问题,进而提升评价质量。

结 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悄然而至,为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高校影视类专业又面临新的改革浪潮。对此,高校影视类专业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创作中采用新技术、在作品中体现新变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符合新时代的高质量创新型艺术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兢.影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12):46-47.

[2]朱媛.新媒体时代下影视类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艺术评鉴,2019(11):145-146.

[3]徐默.新媒体时代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4):208.

[4]周述政.高校影视类专业的慕课改革和实践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5):52-53.

[5]赵冰瑶.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影视动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8(7):179-180.

(刘森: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