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育人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教师须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引领和技能训练的主要渠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水平。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和处境是教师精准分析学情的关键,尤其是学业成绩处于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中处于弱势,教师应在情绪、认知、学业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一、转变教学评价关注点,观察学生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站在学生身边,仔细观察他的学习过程。当教师的视线、关注点从教转向了学,仔细观察学生个体的真实学习状态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察与以往不同,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新的认识。这就好比一节公开课上,我们如果只关注授课教师的状态、授课技巧、处理教材的方法、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堂上那些踊跃发言的学生,就会以此为标准评价这节课的质量。但当我们想了解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时,就要亲历他的学习过程,了解他的困难和需求,以及他存在的问题等。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用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案例1

一天,笔者走进一年级语文课堂,坐在了一位小男孩的旁边。他好奇地问:“老师,您为什么坐在我旁边呀?”笔者告诉他:“我喜欢你!想跟你做朋友。”听了这句话,小男孩的脸上散发出异样的光彩,激动地跟同桌分享道:“老师要和我做朋友!”看得出,他一脸骄傲。同桌是个女生,听了他的话,脸上拂过一丝不相信的神情。她从小男孩后面探过身子凑近说道:“老师,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差的!”听到这句话,笔者心里咯噔了一下,担心那个小男孩听到。果然,他立即回嘴道:“才不是呢!”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再也没有安静下来,双手不停地动来动去,小小的身子扭来扭去,教师讲什么,提出了哪些问题,好像都跟他没有关系。让他朗读古诗,他读得很不流利。之后的时间,他不是趴在桌子上看着窗外,就是玩铅笔或橡皮,偶尔会跟同桌说几句闲话,就这样度过了课堂40分钟。笔者看了他的课本,预习作业完成比较好,给每个生字都组了词,但当教师让大家读组词时,他却并不认识这些字。不过,他还是向身边的笔者请教了:“老师,这个字读什么?”

分析:通过这次近距离的观察,笔者的感触颇深。有多少孩子因同学的否定性评价而变得情绪低落,丧失了学习的勇气和兴趣。据班主任介绍,案例中的小男孩升入一年级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家庭教育比较缺失。根据笔者对他的了解,这个孩子的作业完成率虽是百分之百,但从课堂情况来看,他完成预习作业还是很吃力的,即使能勉强完成,也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这个孩子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帮助。

学生是在发展中、关爱中成长的,他们需要教师以鉴赏的目光发现优点,感受他们的细微变化,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同时,教师也应树立科学全面的评价理念,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温暖、宽容的成长环境。

2.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

案例2

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教师讲的是第四单元的习作板块:介绍你的动物朋友。此次观课,笔者观察的是一个个子很高、胖胖的男孩子,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上课初是微型演讲“我来说新闻”,有三个学生已经上台了,而他只是坐在那里默默地听,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导课时,教师出示了很多小动物的图片,同学们欢呼雀跃,他也被调动起来了,当他看到一张小乌龟吃草莓的图片时,不禁发问:“乌龟吃草莓吗?”前排的一个学生回过头告诉他:“乌龟什么都吃。”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他一直很安静,举手3-5次,发言1次,说了一半,因为所选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相同而被打断。后面,他偶尔会打哈欠或活动一下身子。当语文教师让学生两排六人一组讨论怎么创设情境介绍动物朋友时,最后一组只有三个人参与了讨论,他旁边的两个女孩子都不说话。这时,男孩子活跃了起来:“你们家养过动物吗?说一说!”然后他开始手舞足蹈地讲起了自己家养过的四条狗,他带狗去河里游泳,狗很怕水……两个女孩子被他吸引了,也加入了讨论,他们小组立刻热闹了起来。下课时,笔者问他:“什么叫创设情境?”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就是介绍自己养的小动物。”

分析:从听课情况来看,这个男孩在课堂中有参与表达的意识、有交流沟通的能力,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做到课前预习,对要学的内容不清楚,对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一知半解,在课堂中思绪游离,没有与教材、教师及周围的同学形成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他的发言和思考仅停留在肤浅层面。在没有得到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缺乏来自学习伙伴及学习工具的影响,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以预见,这个孩子在后期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笔者对他的作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记录,他完成作业的次数是100%,但完成质量一般的占53.85%,较差的占46.15%。相关数据表明,他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给予该生过多的关注。因此,该生学习习惯的转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思考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追求,也是衡量优质教育的基本标尺。文章中的案例是对众多学生个体缩影的放大与关注,同时也表达了笔者作为师者的责任与情怀。但在大班额没有彻底消除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教师需要同时面对众多学生开展教学,要想真正掌握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引发我们思考和探究的根源。

如同医生需要研究自己的病人一样,教师同样需要研究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了解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对此,教师应采取课堂观察的方式,合理地制订听评课的标准,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精准分析学情提供佐证,还应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方式及教育理念上的缺失,以达到“以学促教”的效果。

面对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困境,虽然有的教师也尝试了很多方法:如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努力调节师生关系、单独为其讲解知识点、加强家校沟通、有针对性地为该生布置作业、重视激励性评价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目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受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够合理。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他曾说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学生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只是“每个人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是等价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需要多种人类智能的支撑。当教育者跳出应试教育的制约以积极的认识和态度去观察每个学生时,就会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协作互惠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文化氛围。此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案例1中孩子的困境就有望缓解了。从案例2可以看出,那个孩子完成作业的态度是积极的,潜在地表明了他对教师的信赖及对学习的渴望。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引导、探索学生互评机制、营造学生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给他人教授知识”等,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使其在倾听、分享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热情和能力能够得到发展。

虽然“教育不能直接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是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前进的”,但教师工作的伟大与艰难之处就是要尽力为每个孩子搭建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因此,教师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更适宜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进入互相倾听、互相促进、深入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才算是一种温润、和谐的教学状态。当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将关注点落在某个学生个体身上,落在学生的学上,他会发现很多以前被自己忽视的盲区,就会有更多的思考。虽然上述学生的学习困境只是个例,但课堂是以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教师应在课堂中保障学生的“学习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不是在意“教学的技术”。因此,一个师者的最高追求不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探究,而是尽其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卓越”的教育方法。这种理想状态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作者单位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