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刚刚整合成立的学校,生源来自三所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还有少数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和课后辅导几乎为零,同时伴随着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随着初中数学知识难度的增加,他们开始跟不上教学,成为数学学困生。如何转变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诗境数学教学策略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

一 创课前生动之境,点燃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学习基础差,所以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不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互动游戏、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富有激情的导语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如,教学“实数”时可以用一首小诗导入。“无理数/自从出世/就与众不同/被扔下大海的希帕索斯/不屈的魂灵,依然搅动数浪/浩浩荡荡的族人紧随其后/像一串永不休止的音符/吟唱数学史册里/那一页悲壮的歌。”我们也可以用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引入:“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圆周率π。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对它进行了研究,将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值目前已被准确计算到了上千亿位。这样一个神秘的数,它还属于有理数吗?如果不属于,它又应该是什么数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实数,就会得到答案。”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前引入迅速吸引了学困生,点燃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课前还可以借助数学名人馆或数学文化史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如,在执教“勾股定理”这节课时,先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发现地砖图案隐藏的数学奥妙“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具有这样的数量关系呢?”或者通过介绍赵爽弦图的由来激趣引入。通过这些情境让学困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学习。

   二 用“诗意”的评价语言,激励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课堂上教师评价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心。数学教师的数学语言不仅要科学、准确、清晰,还要有亲和力且富有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学困生一般自我评价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予以评价。评价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要发自肺腑,直抵他们的心灵,为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不断提供动力。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为学困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基础性的习题,如例题或例题的变式习题应尽量鼓励学困生解答。对于他们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决不能讽刺、挖苦。相反,教师应肯定其正确部分,赞赏鼓励他们。如,在练习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时,一名学困生在黑板上写下的解题过程如下:

[y]=2[x]2-4[x]+6

[y]=2([x]2-2[x]+3)

[y]=2([x]2-2[x]+1-1+3)

[y]=2([x]-1)2+2

在这个解题过程中,这名学困生出现了“配方后括号里面的常数项忘了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的错误,对于这名学困生的板书,教师不仅没有批评,反而鼓励他说:“通过前三步可以看出你基本掌握配方法的思路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努力的样子,下次再细心一点儿,相信你会更优秀!”并让他自己提醒其他同学这类题易出现的错误。这样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也调动了其他学困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

   三 创设动手之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要设置简单可操作的问题,让学困生有用武之地。设置一些让学困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让学困生讲讲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出一些结论,让他们感觉桃子是自己摘的,而不是别人送的,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教师设置了“量一量、猜一猜、证一证”三个探究活动。先让学生动手测量,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通过测量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有怎样的特征?2.用一句话概括出你发现的结论,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困生通过测量得到数据,很容易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又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得到。因此,这部分内容我采取“问题引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写一个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什么是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什么是一次项、一次项系数?什么是常数项?请举例说明。此时,教师不讲,学困生自学课本圈画重点内容后汇报,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只板书概念。但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教师需要剖析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所满足的三个条件:1.等式两边必须是整式;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接着,教师出示几个方程让学生判断,巩固所学概念。课堂中学困生或听、或思、或写,收获满满。

   四 分层设计习题,营造“自信之境”

学困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课堂习题的设置不宜过难。习题的设置如果一刀切会导致学困生无题可做,或者屡做屡错的现象,使学困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课堂习题的设置要遵循“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原则,给学困生的习题要“低起点,小台阶”。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变换例题条件,或改变练习的问答方式,或把一个问题拆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困生逐步解答。这样不仅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如,上完“扇形面积”这课的内容后,教师对课后习题做了改编:1.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 半径为2cm,则这个扇形的面积为(  );2.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50°,  弧长为 20πcm,则这个扇形的面积为(   );3.已知扇形的面积为60πcm2,弧长是10πcm ,则扇形的圆心角为(   )。通过对扇形面积公式作重点变式训练,以变激趣,以变促思,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使他们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困生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心病”,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每节课都有所收获,是我们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用爱心呵护他们,用耐心帮助他们,用信心激励他们,用诗意浸润他们,让他们在学习数学中绽放自己的光芒!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