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中断现象,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应对策略等,减少甚至阻止学生认知中断的发生。教师要通过留白、理答、盘活等方法,引导学生科学操作;创设愉悦自由的氛围,组织学生有效学练;引导学生连续性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引领学生向数学课堂学习纵深处挺进!


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应当如流水一般,认知应当是绵延不绝的。但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的课堂学习经常是不连续的,其中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思维卡壳乃至于认知中断。相比较而言,思维卡壳是暂时性的,而认知中断则是长时间的,降低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中断现象,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应对策略等,减少甚至阻止学生认知中断的发生。通过引导学生连续性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引领学生向数学课堂学习纵深处挺进!

一、留白: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从科学认知理论来看,学生的认知中断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因为学生的数学质疑、数学研讨而引起的认知中断。这种认知中断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再反思”,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其二是由学生的情绪、意识、能力等而引发的课堂学习认知中断。这种中断是消极的,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等的心理抵触。显然,本文所深入研讨的认知中断,是在消极意义层面上展开的。对于消极的认知中断,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发现,可以采用“留白”的策略,去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认知中断的出现。

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符合巴班斯基的“高速度教学理论”“高难度教学理论”。于是,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思考的时空大大压缩。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然会在潜意识中要求放松一下自我的心理压力、思维压力,因而认知中断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要降低学生认知中断的频率、次数等,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度留白,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留白”不是“空白”,而是要实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留白,能让学生的认知更加灵动、更加活跃。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系统性、结构化地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内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了解了一些数学转化策略,如倍拼法的图形面积转化策略、剪拼法的图形面积转化策略等。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故意“留白”:“对于今天要学习的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有学生猜想,可以用倍拼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学生猜想,可以用剪拼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等等。接着,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智慧。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的感悟,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始终处于一种“工作”状态、一种“活跃”状态。不仅有效地巩固了“倍拼法”“剪拼法”等相关的图形面积推导转化策略,还生成了“分割法”等新的图形面积推导转化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留白,构筑了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空间,能让学生的认知不断进阶,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发展。

“留白”是一种数学教学智慧,也是一种数学学习境界。“留白”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保护学生好奇心。作为教师,要深度研究数学教学内容,要深度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想象力、更具创新性。数学教学的有意“留白”,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让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保持认知连续。

二、理答:疏通学生的认知源流

学生的数学认知是一种“流”,这种“流”会因为师生互动的受阻而中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引领师生、生生交往,让师生智慧地“理答”。理答不是简单的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一种智慧的应答。在理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探问,从而摸清、揣摩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通过引导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追问,从而让学生的数学认知向数学更深处漫溯;可以进行启发、点拨,从而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师生理答过程中,教师要掌好舵,一旦发现学生的回答、认知、思维等偏离航线,就要迅速引导其回到正常航道,从而让学生的认知能够续航、远航。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学生一开始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斜边。其理由很充分,并且学生的回答也很肯定。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推拉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斜边。显然,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认知上存在着误区,没有把握到平行四边形在推拉成长方形的过程中,面积发生了变化这一关键点。显然,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认知上存在着认知断层。如何弥合学生的认知断层,接续学生的认知断流?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理答,也就是要正视学生的认知误区。通过理答,让学生能够自我否定,进而让学生能够从认知误区中走出来。笔者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平行四边形在推拉成长方形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面积)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高”)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能否发生变化?(为剪拼法奠定认知心理基础)给你一张方格图纸,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怎样转化呢?(让学生自己探究)等等。这一系列理答的过程,自然衔接、环环相扣,能让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进而让学生的数学认知从“量变”提升为“质变”。如此,学生在数学认知的过程中,就不会发生认知中断,而是一直会对认知对象进行思考、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就成了一条认知的溪流,源源不断。

智慧的理答离不开提问、追问、探问、设问,但智慧的理答不止于“问”。智慧的理答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对话、研讨、协商。理答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能实现学生的认知进阶。作为教师,要发挥智慧理答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积极的数学课堂理答之中。在数学教学中,理答充满着变数,潜伏着精彩。作为教师,要跟进课堂理答生成,通过课堂理答,激活学生认知,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三、盘活:重构学生的认知兴趣

学生的认知中断,往往容易泯灭学生的认知兴趣。作为教师,要接续学生的认知流,就必须重构学生的认知兴趣。换言之,教师要重新盘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智慧性、趣味性的提示语,可以设计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链,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具、学具等来进行盘活。从某种意义上说,盘活是对学生认知中断的一种“补位”,是让学生重新回归到认知中来。

盘活学生的数学认知兴趣,一般来说有两种路径:其一是激发学生外在的认知兴趣,其二是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外在的认知兴趣是指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素材等的外在条件的趣味;内在的认知兴趣是指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相比较而言,内在的兴趣是一种更为有效、更为持久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素材本身的兴趣,从而接续学生的认知流。比如,教学“认识比”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认识了“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认识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等,掌握了“求比值的方法”等之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就发生了一种“认知疲劳”现象,进而可能会出现认知中断。这时,笔者引入了“黄金比”,从而再一次唤醒学生的认知兴趣。通过对“黄金比”的介绍,通过让学生写“斐波拉契数列”等,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比值等相关概念。通过一些艺术品、建筑物的比的出示,丰富学生的感知,深化学生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用“数学的大脑”考量的意识和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从而盘活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彩的包容”等,对学生的认知中断进行冷处理,比如诙谐幽默,比如柔情暗示,比如巧妙迁移等,往往会收到意外的结果。为减少学生“认知中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操作,创设愉悦自由的氛围,从而组织学生有效学练。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