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代汉语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文字和文化优先,而对于文本的理解稍显吃力,这不仅有时代的关系,也和大学生所接触的语境有关,因此情境教学法依然可以作为提高古代汉语语境的一个具体教授方式。本文从内容的调整和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出发去体会古代汉语教学效果,助力“金课”建设。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教学 语境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是根,价值是魂,语言文字又是基础,而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古代汉语学习的现状

古代汉语在高职院校中的授课面临很大挑战,特别是大一,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或者在基本阅读方面仍显吃力,更别说具体的词汇、语法和句类的理解。虽然有高中的学习成果作为依托,但是由于古代汉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理解和文本解读依然停留在直接翻译的阶段,上下文的理解有失偏颇,因此往往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感觉,学起来吃力。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字词的学习是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语境的衬托,对于词语的解读过于单一,进而影响到对整个文本意思的正确理解。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套基本方法。如:诵读环节,逐步熟悉古代文章,感知古代语言;疏通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内容,积累语言知识;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古文的水平。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从经验学习到收获的过程,使学习古代文献典籍成为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最终才会具备阅读古籍、撰写文言文的能力。文字依然是基础,所以在学的过程中,对于文字的把握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更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并且提高现代汉语应用能力。为了拉近学生和古代汉语的距离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情境教学法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这中间学生会有朗诵、肢体动作、音乐欣赏等环节,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形、体、貌等特征,让学生自己来体会这样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创作性的活动,激发学习主动性。

源头活水——选文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前选取《左传》《国语》等具有思辨色彩的文本,比如《齐桓公伐楚》《触龙说赵太后》等具有情境的一些文段,学生先通过自主的学习,掌握大概的故事情节。例如这一段文字: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学生确定角色分工、角色扮演、收集资料、负责讲解等任务,通过具体分工完成这段文字,完成后的结果是: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在内容上,学生从断句入手,初步锻炼阅读文言的语感。学生从故事的角度入手,激发学习热情、锻炼思维能力。不仅是说,还要演,比如人物有谁,讨论什么事情,最后结果怎么样,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等问题,构成很短的场景剧,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看看每个人物的表现如何,并对点评的同学适当给出平时分。以此类推,像《鞌之战》《陈涉起义》《淝水之战》等文本皆可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知识背景的讲解,既可以激发学生动力,也能提高他们的讲解和认知能力。

细枝末节——理解字词

词汇是古代汉语学习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使用功能最弱的部分,如“入而徐趋”,是怎么样的状态?又比如《夸父逐日》中“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和“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中的“入”,都有进入的意思,但是仔细辨别,第一个是进入(大殿)后又快步行走,几乎接近小跑,而入日,则结合上句(和太阳比赛),跑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意为进入某一个团体或者一个时间段,最后一个应该理解为收成不好没办法(缴纳赋税)导致卖儿卖女的情况发生。结合语言文字的演变,入就是收存物品或者加盖封存。可以得知上古时期,每一个语言文字都是代表一定的意思,而后来慢慢延伸成了抽象的概念,这是古今异义的现象。又如《周礼·地官·媒氏》中“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和《史记·项羽本纪》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简单比较,进一步体会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理解,有助于更加准确掌握现代汉语的表述方法,那么古代汉语在今天又有“量入为出”“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等词的出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也是古代语言文化的一种继承。

当然,这个环节由学生进行完成,培养查字典的好习惯,理解字词义的变化,进一步让学生联想在现代的跑步过程中,形容“跑”的词,学生就会联想到慢跑、小跑、奔跑之类的,那么在古代汉语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形容跑有趋、行、走、驰等,让学生去理解记忆。结合当下,课堂上也可以提问,“走马观花”“不胫而走”“飞沙走石”之类的成语的意思,如果用现在的意思去理解,不仅说起来复杂,运用起来也容易偏颇,所以结合具体语境,通过具体的成语接龙等活动丰富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从断句的角度出发,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大体上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古人的表述方式有点不同,这也就造成了句式包括词类的一些变化,但还是有章可循的,通过学生的讲述,我们可以得知类似“也”“矣”“耳”等判断词或者语气词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再结合上下文的理解,通过主谓宾的理解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比如《项羽本纪》中“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一句,学生结合最熟悉的项羽进行断句练习,可以得出“五年(时间)(项羽)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可以巩固一下古代汉语的结构和现代汉语的联系。

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古代汉语进行翻转练习,即用现代的语言去领会古代语言的用法,比如“这件事情我已经听说三次了”可以换成“吾闻之三矣”,“将东西放到座位上去”可以换成“置之其坐”,“我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可以换成“去之远矣”或者“吾去乡而适之,久矣”,这样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这个学生所熟悉的手段,缩短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感。

课后的巩固和提升

古代汉语的学习重在语感的练习,在练习中对词类进行深入剖析,在课后对经典文选进行讲解和翻译,以“信、达、雅”的标准要求自己,可改编成不同的文学样式。文史不分家,古已有之。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来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并且制作相关的视频,使故事更加有趣,提高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且进行展示,教师最后进行综合点评。

古代汉语阅读的提升需要不断练习和细细品味,如《过秦论》中“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又或者《左传》中“豕人立而啼”,不仅有对句子成分的理解还有词类的活用,包括这些描写的成分很像我们现代汉语中比喻的手法,所以也可以看到古代汉语在书写过程中也很注重修辞的使用。在课件的制作上,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在课件的页面上进行美化,包括字体的运用,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中,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内容上都有充分展示的可能。

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古书阅读的能力,一般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即古代汉语语感的培养、古代语言规律的认知和古代文史知识的掌握,而这些知识点又不能单个去梳理,线上线下只能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焕发出文字的活力。因此,本文重在以情境授课为主导的方式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由学到悟到创,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照顾到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认同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归属感、自信心以及创新意识,让古代汉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房日亮.古代汉语教学应充分联系现代汉语教学[J].科教论坛,2019(11).

[2]张丽霞.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古代汉语教学初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6).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