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想象力是个体运用想象力理解自我、他人与情境,对所面对的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的一种能力。教师具备丰富的道德想象力是新时期实现学科德育的目的和要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学科教师道德想象力的培育应着力于丰富道德情感、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建立高效的教师互助交流平台。

[关键词]学科教师 学科德育 道德想象力 培育

学科德育的现实困境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开始,关于“学科德育”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增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提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八大理念,将“以德为先”列为首位,更加体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学科德育对提高德育的效能以及达成德育的使命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学科德育目前遭遇了不少难题,例如“学科教学通常都倾向于知识教育……失去了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学科教师奉行一种狭隘的工作意识,刻意设计千篇一律的德育环节,以独白、高压或控制的方式生硬植入”。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道德教育素材的领悟和课堂中对道德教育机缘的把握,这可能与缺乏道德想象力有关。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道德想象力”,他认为想象力可以促使人思考道德生活情境中的各种可能性,可以帮助个体做出最恰当的道德判断,因此想象力对善良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杜威的道德想象模式是道德想象力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了道德想象力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高德胜将道德想象力定义为个体运用想象力理解自我、他人与情境,对所面对的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道德想象力是带有道德意义与道德功能的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力。国内一些学者将道德想象力视为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认为道德想象力的缺乏是造成当下社会普遍性的道德冷漠和道德焦虑的原因之一。在培育、了解道德想象力的概念之外,还需要理清其特点,杨慧民将道德想象力的特点概括为先天性、自明性、亲身性、当下性,高德胜认为道德想象力具有情感性和认知性。

学科教师道德想象力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学科教师应该具有道德想象的能力,是新时期各学科教师更好地实现“育人”这一目的的要求。道德想象力帮助学科教师对学科内蕴含的德育资源宝藏进行挖掘,使教师能够灵活地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科德育教学方式,还对增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提供帮助。教师通过道德想象力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境况,提升学科德育的实效性,并且为学生培育道德想象力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教育保障。

1.道德想象力是教师发掘学科德育内容的重要工具

在国家提倡“立德树人”教育原则的背景下,教师也认识到自己肩负“育人”的重要使命。但是,即使自身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许多教师并不十分了解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檀传宝认为,因为德育这一必要内容的缺损,我国道德教育教学专业化等概念成为了一个尚未完成的残缺概念,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基本没有学习过如何做德育,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对德育的学习也是偶然和不系统的。培育学科教师的道德想象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现在,培育未来教师的德育能力这一观念在师范教育培育过程中逐渐被普及和重视,接受了相对专业的德育能力学习的师范学生走向岗位并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学科德育的推进刻不容缓。相比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学科教师没有单独专门的课本规划道德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只能依靠自己主动去挖掘学科内可以结合道德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这是一个需要想象力的过程,但是这里指的不是普通的想象,而是道德的想象力。脱离了道德想象力的学科德育会变成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无法将学科德育的间接性和隐蔽性发挥出来。学科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国家意志和社会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每门课程都包含有相应的道德内涵。通过课程,学生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相应的精神气质。学科德育以学科教师为主体,因此教师需要依靠道德想象力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德育宝藏。

2.学科教师道德想象力帮助提升学科教师德育能力

目前,学校中除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受专业道德教育系统培训较多之外,其他人员很少受过这方面的系统教育,甚至对德育知之甚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没有引起重视,很多教师渐渐暴露出了对德育内容缺乏系统的把握、对德育对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存在德育手段不力、德育方法失当、德育效果欠佳的弱点。简而言之,他们具备或基本具备了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识素质,但缺乏必要的德育能力,因此难以在学科之中渗透道德教育。教师的德育能力直接决定学生的德育效果,理解是产生良好德育效果的前提。间接的德育方式即学科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科德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建构。学科德育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可以弥补德育学科的局限性。道德想象力可以帮助教师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道德情境,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是传递道德价值和德育意义的基础。道德想象是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回应他人情况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基于客观和理性的想象,而不是通过与现实情况相联系的想象。道德想象可以鼓励教师超越当前的思维方式和地位限制,创造性地探索各种可能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科内的道德价值以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

3.提高学科教师自身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会导致对道德的理解不同,即“道德意识”的差异。有效的德育不能脱离“道德意识”而独立地解决。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意识状态。如今很多情况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是多元的,道德情境本身因素复杂导致人们产生多元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也是道德教育难度加大的原因之一。教师在道德教育中不仅是传授的角色,其个人行为同样会对学生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道德想象力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道德教育的目标、过程、结果和评价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即使通过道德想象力发掘学科内的德育资源掌握了学科德育技巧,却没有在过程中反思个人行为,没有提升道德意识和能力,那么教师的道德想象力的内化也是失败的。

学科教师道德想象力的培育

道德想象力的必要条件是从移情和知觉开始,在人们的整个生活经历中发展,某些教育经验可以激发并增强这些能力。促进教师道德的发展是道德想象力的目的,需要充分认识教学的道德性质和道德想象力的复杂性。

1.丰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与他人的情感建立联系以及采取道德行动的愿望,是道德想象的开端。道德情感引发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过程,导致对他人需求的关注。通过文学作品、电影和故事的沉浸式体验,通过想象人物的情况,从而超越自己的情况或理解并能够审视他人、社会和事物。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经验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在课堂中增加虚构性和自传性的故事和电影,内容是关于在学校可能受到伤害的学生,教师是对学生产生同情和以什么方式做出努力,帮助学生缓解困境。培育道德情感的另一种方法是阅读有关现代年轻人经历的文章,例如阅读有关儿童生活中受到暴力的报道。教师通过采访学生或和其父母谈论从而了解学生的生活,与来自不同文化或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产生同理心。帮助教师发现整个课程中进行道德探究的机会,课程可以发展道德感,使教师不仅可以感觉到,而且可以理解学生的处境,观点和兴趣,并找到减轻问题和改善条件的途径。增强同理心的文学作品可以用来引导教师思考如何保护学生免受伤害等基本道德的问题。

2.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发展批判性反思

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其行为的道德后果,并能想象各种可能产生道德问题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需要扩大和加深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并促进对道德复杂性的认识。教师需要具有探索学校教育中隐性和显性道德信息的意识,为了帮助提高教师道德推理的能力,经验是重要因素,这将帮助教师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面对道德问题。为了培养道德推理能力,无论是师范教育课程还是对在岗的教师都必须提高其对教育信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分析能力。发展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必不可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唤起对教师自身价值观、道德困境和实践中所含道德问题的认识。教师对自己道德生活的反思绝不仅仅是肯定,这种自我审查有助于个人检查影响其决策和行动的信念。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认识人类和社会,通过主动探索和反思道德和伦理领域中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增强道德情感和判断力,将道德动机内化,从不同角度看待现代生活不同领域的问题并研究在生活和道德主题中如何理解道德想象力,从而将复杂的道德情况引导到道德行为,然后思考在不同想象层面寻求解决方案。

3.建立教师德育学习交流互助的平台

首先,大学是教师培育工作的摇篮。为培养教师德育能力,高校应加强教师德育专业学术研究,努力探索学科教师德育实践途径。从事教师德育任务的高校和其他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关注教师德育技能课程设置等实际问题,密切关注国家教师德育政策。其次,伦理学与教育学已经从道德想象力的概念、特点、培育路径,学科德育的现状问题,学科和其他伦理教育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发表于大学教育科学系,与一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联系较少。一线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德育理论,把前沿的理论作为开展实践的工具,努力丰富道德教育有效的实现路径。最后,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学科教师德育交流平台,鼓励学科教师分享成功德育的案例和经验,鼓励教师在平台上相互点评,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2):3-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2-24.

[3]冯永刚.学科德育的价值、困境及路径选择[J].中国德育,2019(16):50-56.

[4]叶飞,楚燕.学科德育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J].教学与管理,2009(34):36-38.

[5]高德胜.道德想象力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19,40(1):9-20.

[6]杨慧民,王前.道德想象力: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J].江海学刊,2013(5):60-65.

[7]檀传宝.主动回应时代的呼唤:努力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J].人民教育,2012(18):7-10.

[8]刘峻杉.教师道德意识澄清:道德教育的起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3):11-16.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