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内容较多,知识之间具有复杂联系,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复习内容,厘清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抓住重点,才能上好复习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工具,对于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成效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增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教师必须要遵循思维导图应用原则,传授给学生思维导图绘制技巧,厘清课前、课中及课后应用步骤。

一、遵循思维导图应用原则

1.结构性原则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相对基础,但是各模块之间的知识具有内在联系,复习课并非让学生掌握零散的数学知识,而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渐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可将复习内容集中体现在图上,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分析、归纳与整理零散的数学知识,以此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原则

思维导图的应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复习课时,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因此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应用原则。在复习课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独立制作的思维导图,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然后进行复习备课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如根据学生认知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与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3.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是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应用的重要功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在复习课上,通过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呈现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作品。通过复习课上的交流讨论环节使学生之间的思维能够进行激烈碰撞,通过相互合作的形式促使全体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上应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提问,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4.反馈性原则

思维导图具有反馈功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对学情进行分析。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尤其是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更容易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应注意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疑问作为复习课的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反馈并给予合适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讨论,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因此需要遵循反馈性应用原则。通过反馈后的了解,教师可运用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二、传授思维导图绘制技巧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应用思维导图前,教师必须传授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将思维发散呈现,确保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高效应用。若学生的思维导图制作能力较弱,不仅无法将思维直观呈现,教师也难以理解学生思维发展现状,复习课就会缺乏针对性。传授思维导图绘制技巧必须要形成长效机制,在低年级便开始渗透思维导图相关概念知识,从简单思维导图入手,随着学生发展逐渐增加难度,确保思维导图能够匹配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规律。

1.画主题,掌握复习内容核心要素

画主题是制作思维导图的首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他思维分支均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发散。主题范围可大可小,主要以复习内容为主。通常会将主题置于思维导图中间区域,再进行分散描绘。这样画主题的方式,可让思维发散更加清晰。例如,在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主题以轴对称图形为主,从特征及性质方面进行发散;若复习“图形的变化”时,则以“图形变化”为主题,再由此进行发散。主题的选择必须以复习内容为主,需要区别单课与单元复习课。

2.找关键,厘清复习内容重难点

对于关键词,学生可从教材中寻找,必须是重点难点。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应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训练。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在课堂总结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出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关键内容,如计算公式与计算依据等,以关键词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3.理分支,把握复习内容结构

理分支是确定思维导图的关键,精心挑选出的关键词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以主题为核心整理出分支。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关键词,应当更加靠近主题,层级也会相应提高;而与主题相对较远的关键词,位置与层级应离主题更远;有些关键词可直接绘制到二级分支内。通过理分支的形式,学生便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制作出初步完善的思维导图。

4.画图上色,强化复习内容印象

画图与上色是学生创造意识及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思维导图区别于线性笔记的最大差异。在画图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情感因素置于其中。例如,有些学生喜欢个性化涂鸦,会将主题与关键词利用卡通泡泡框起来;有些学生会在思维导图旁边画些自己喜爱的内容等。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学习感受,为了展示出满意的思维导图,复习的积极性也会极大提高。上色是属于思维导图制作的最后环节,有些看似简单的思维导图经过上色处理后,通过颜色冲击会给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直观感受。颜色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三、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应用步骤

1.课前准备阶段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前,教师应明确复习主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所学内容,梳理、厘清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多角度思考知识的重难点及应用,然后在统一规格的白纸上绘制思维导图,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呈现在思维导图中,利用线条、箭头、色彩与文字等呈现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入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上交给教师。此步骤可促使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认真梳理已学知识并进行初步自我诊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做好复习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复习课教学的针对性。当教师阅读完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后,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发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混淆处与遗漏处,以此确定复习课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复习“除法”主题课时,大部分学生在应用分支中只涉及除尽与除不尽两种,其他情况没有考虑到。因此,教师可根据思维导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挑选典型思维导图作品,在班级内点评与展示,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制作复习课简图,以增强复习课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呈现典型题型,使复习题与学生所需知识点紧密结合,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在课堂小结中展示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为学生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提供思路。

2.课中实施阶段

在复习课前,教师会将思维导图发到学生手中,组织学生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复习讨论的内容需要从知识内容的层次性、完整性、联系性与应用性四个方面出发,以自评与互评形式进行,其他倾听成员必须注意力集中,并结合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思考,若有想法可主动提出来。此环节一般以4人左右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也可以加入到其他小组的交流活动中进行旁听学习。此步骤既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性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增强自我反省意识及能力,促进他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当小组合作结束后,由教师挑选典型作品进行课堂展示,视复习内容多少决定展示篇幅,请制作者进行讲解,使全体学生能够了解优秀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应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偏离复习主题的现象。当讨论、评价与展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复习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将继续优化思维导图作为课后作业,并在班会时进行评选,激发学生创新制作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待学生将优化的思维导图上交后,教师应给予鼓励性与引导性的评语,通过设置颜值奖、创意奖、质量奖等形式调动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活动的欲望。

3.课后完善阶段

当学生将优化后的复习课思维导图作业上交后,教师需认真批改每份思维导图并在背面写上指导与鼓励性的评语。背面的指导与鼓励性评语,既不会破坏思维导图的完整性,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导图运用能力及自主复习能力。对待每次复习课后的思维导图,应从外观及内容两个层面进行筛选,评出“最美颜值奖”与“最佳质量奖”,或者评出“才貌双全”奖,在后续复习课上进行颁奖活动。从多个方面评奖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复习课的兴趣,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取,最终营造良好的思维导图运用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设“思维导图”专栏,将优秀作品彩印展示,所有原件发回学生手中以便日后复习课使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严格遵循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绘制技巧,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步骤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平凉市泾川县中街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