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深度学习是比较热议的话题。如何促使学生深度学习,从而使其能力得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落实,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每一节常态课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会深度学习。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基于学生,精心预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情。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预设教学活动,而不是我们单纯按照教学内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程式化地执行预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不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悟。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被动地学,痛苦地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吗?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将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预设教学活动。当然,预设只是对即将发生的事进行初步的分析、设定,实际的课堂还可能出现未预设到或者生成新问题的时候,这就要看我们的教学机智,这也是考验一个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教学“年、月、日”为例,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可能对年、月、日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设置,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有兴趣参与,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当然,精心预设还需要我们转变固有观念,由以往的如何教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转变为促进学生学的角度进行学习设计。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进行高品质的教学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将精力花在备课上,在备好课上做足功夫。

例如,“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我们需要让学生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通过比较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要想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要提供操作材料让学生经历拼摆、观察、发现的过程。那么,提供何种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又如何组织学生探究总结规律?这些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下面的设计值得借鉴:首先教师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两根吸管、一根细线。“如果用吸管代表线段,现在只有两根,怎么办呢?”学生会想到剪一根或添一根的办法。最后,运用这两种方法逐一进行实验探究。把其中一根剪成两根,得到三根吸管,用线将这三根吸管穿起来,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学生汇报整理,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得出:只有线段a与线段b的长度和大于最长线段c的长度时,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接着,研究“添一根”的实验。如果用添一根的方法围一个三角形,是任意添一根吗?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是3厘米和10厘米的线段,添一根多长的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10厘米看成最长的线段,则还要添一根几厘米长的线段?如果把添的那条线段看成最长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8~12厘米这个范围。这样引导学生经历“从一个具体的答案到确定数的范围”的思维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其次,学会放手,学为中心。孩子初学走路时,父母的帮助必不可少,但孩子最终还是要放开父母的双手才能走得更加稳健,学生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刚开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养习惯、教方法,但不能总是抓住不放,牵着学生学,这样的学习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亲身体验、探究、感悟的过程,学生会学得比较被动,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手,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以“梯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课前,我们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结合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选取所需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研究梯形的面积。同时,课件出示活动提示:1.将几个梯形学具放在一起观察、比较,然后选取所需图形通过动手拼摆、分割或剪拼等,看能将梯形转化成已经研究过的什么图形?2.现在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联系?3.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学生分小组探究的同时,教师观察。之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学生中出现了多种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沿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切割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无论哪一种思路,都是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想法通过动手实践得到了验证。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关注评价,调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结合实际,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元化的评价无疑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方式,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等,但其中最有效的还是教师对学生及时性、针对性的语言评价。如“你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一块来研究一下”……课堂上善于用语言评价激励学生的老师一定是学生喜爱的,学生也会因为爱老师而喜欢上这门学科。孩子有了这种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力,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第四,培养习惯,成就未来。小学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好时期,习惯决定未来。《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还有良好的发言习惯以及良好的书写、作图、自学等习惯。我们要着眼于将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当堂训练,拓展延伸。数学课一定要注重当堂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熟练运用知识,同时也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例如,“圆柱和圆锥复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圆柱和圆锥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将圆柱横切和沿底面直径纵切,以及将圆锥沿顶点与底面直径纵切后,表面积与原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等。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边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得到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猜测、计算其体积的大小,并从中交流、感悟:同一张纸底面半径大,体积就大。之后,出示问题:油桶的表面要刷漆,每平方米需油漆0.6千克,每个油桶的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60厘米,刷100个这样的油桶需要多少油漆?让学生自主交流并解决。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思考:在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接着,播放视频魔术“变变变”,由一个圆片再到将若干个同样的圆片叠起来变成圆柱,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将若干个同样的三角形这样叠起来会是什么图形?五边形呢?它们的体积怎么算?在学生交流想法之后,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知:像这样的直棱柱,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它们的体积。最后,出示想一想:淘气想用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体,用它装20立方厘米的沙子,可以怎样围?因为有前面用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计算体积的基础,学生可以想到解决此问题只需要计算出“6厘米为底面周长,4厘米为高”圆柱的体积,然后与20立方厘米进行比较就可以了。但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之后,发现这种围法不行,可是以4厘米为底面周长的圆柱肯定更小。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再次启发学生思考:同一张纸,什么情况下围成的圆柱体积较大?我们能不能保证这张纸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它的底面积?然后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得出:沿长方形宽的中点连线,然后将长方形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用这个长方形的长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围成圆柱。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样可以满足淘气装20立方厘米沙子的要求。学生在解决这样有层次、生活化、直观性强的问题中,积累了猜想、分析、推理、验证等经验,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